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世界气象日:还能不能好好聊“天”了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3-30 14:12:59   阅读量:0

  地球会不会越来越“烫手”?我们会淹没在“水世界”中吗?气候变化离我们有多远?在世界气象日前夕,中国气象局举办了一场“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严登华和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姜彤聚焦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对未来气候变化及影响和应对措施展开讨论。让我们听听专家是如何“聊天”的。

  气候变化会对水质产生影响

  宋英杰: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继续努力、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之内,以大幅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我们大家可能常常关注和聚焦空气污染,但是水资源是什么样状况?

  严登华:从水污染情况来看,我们国家现阶段所出现水污染的问题,是欧美发达国家在不同的工业化进程中间不同阶段上水污染问题的集中体现,这句话很长,背后的意思说明什么?我们水污染治理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从现在治理效果来看,应该说这几年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国家科技支撑发展角度来说,国家专门启动了水体污染治理与控制重大科技专项,这样对我们国家水污染治理来说的话注入很多科技支撑。在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水污染治理的投入精力也比之前加大。另外,通过一些市场运作,尤其一些科技转化和应用,有利于推动污染治理。

  从全国水污染情况来看,应该说是整体有所改善,局部的水污染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在点源污染治理以后,面源污染逐渐呈现。

  还有,我们之前积攒在河流、湖泊中的内源性污染物逐渐释放出来。现阶段,我们的治理任务依然还是很严峻的,所以,我们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面对水污染问题。

  对于水污染治理来说,我们还是要从水循环的角度来考虑。因为从哪来到哪去,从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污染物产生,最后进入到水体中来,包括从源头减排过程一层一层阻断,到末端治理,整个环节是非常科学的理念。

  我们现在做的过程中间需要考虑什么?比如说,污水处理厂到底是不是源头减排?如果从流域角度来说确实是藏污环节,从源头污染治理,但是从用水过程角度讲,水用完以后产生污染再治理是末端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在产业园区做产业规划的时候、在做农业布局的时候,尽量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尽可能少地带来灾害。

  另外,气候变化对水质来说也是很多影响。因为气候变化影响水污染的载体,也就是水循环的过程;气候变化以后气温上升导致降水过程变化,污染物产生出来也不一样。

  大家比较关心巢湖蓝藻问题,太湖水体富氧化的问题等等,还有一些极端情况下,比如旱涝情况下,旱的时候水是差的,涝的时候水也是差的。接下来的工作中一定考虑气候变化对水质影响,这一块来说加重了治理的负担。


2015年12月12日,法国勒布尔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

  气候变化损失占全球GDP由0.2%到2%

  宋英杰:气候变化对水质影响的问题比较复杂,包括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IBCC)

  的第五次评估报告当中也说,最近这些年至少北半球的植物从发芽到最后落叶,植物整个生长期都延长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为什么提起气候变化,我们还忧心忡忡呢?

  姜彤 :应该说是我们讨论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天气系统的变化,甚至包括了大气圈、土壤圈、植被、冰冻圈等表现出来的现象。

  气候变化之后温度升高,降水增加,这对人类社会会产生很多的不利影响。你刚才谈到一些喜暖物种范围扩大,物种往北方迁移,分布范围更广,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来讲,在第五次评估报告里头有一个章节谈到,由于气候变化加剧了已有的贫困地区的贫困。

  比如,低端灾害天气气候事件增加后,贫困地区原有的环境恶化,这是第五次评估报告写的。

  总体讲,由于气候变化造成贫困化,自然灾害等损失占全球GDP的0.2%到2%。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和国家气候中心共同做了一张图,反映了高温灾害的分布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黄颜色是反映了2010年到2015年,高温灾害事件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其中包括总的经济损失和保险损失。从1980年到2009年平均值来讲,几乎增加了40%左右,这是高温的情况。

  从全球干旱、严重干旱分布图和造成经济损失图情况看,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几乎增加了115%。

  全球暴雨洪涝灾害不仅仅在增加,同时,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暴雨洪涝灾害损失也增加100%之多。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气候不断变化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天气极端值的增加,同时可以带来社会经济损失增加。


1.全球高温灾害分布和经济损失
2.全球干旱灾害分布和经济损失
3.全球洪涝灾害分布和损失

  所谓国际气候公约阴谋论可信吗?

  宋英杰:国际上对于气候变化有一个阴谋论。甚至有人认为,气候变化是科学家为唤起低碳环保的意识故意夸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

  姜彤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们是根据科学观测的事实、科学的方法来判断一种说法是否正确。气候变化的主要结论都是根据众多科学家的观测事实和科学的方法总结出来的,也是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公认的事实。

  例如,在IBCC第五次评估报告里,大概有1500位作者,这些人是从全世界选出来的。同时,大约有15万份的评审意见,逐条逐字完成评审报告,这才完成了3000多页的第五次评估报告。这些结论都是科学家根据科学事实得出来的。

  不可否认,每个人对这个结论会有不同理解,不同理解以后他会基于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者是体会讲出一些观点。我觉得这是正常的,每个人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来讲,感觉不一样,只是科学家有责任进行科普。专家不仅仅从科学事实角度、科学结论角度来科普,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听众的接受能力,面对不同的观众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传播。科学家做公众科普是一个责任,也是一种义务。


专家指出,气候变化阴谋论是虚妄的假想

  统一协调管理有限的水资源

  宋英杰:气候变化今后会更频繁更严重,我们如何应对?

  严登华:对于应对旱涝来说,我国的水利部门专门起草制定了一个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我国处在东亚季风气候区域,再加上三级阶梯的地形,决定了我国是一个降水分布不均、极端事件频发的气候背景。再加上气候变化,未来可以预见,水资源时空分布会呈现更加不均匀的特征;旱、涝发生的频率会增加;对社会经济、对生态环境影响都会进一步加重,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我们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呢?

  从水资源供给角度来看,我们要节水,尽量少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同时,从根本上来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

  宋英杰:防御和应对是以区域为单元的。比如说以城市为单位好治理,是一个行政区划,有没有针对跨行政区划的水污染治理措施?

  严登华:我国采取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管理加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从流域层面统一调度水资源。比如说,长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这些是流域统筹,接下来我国会进一步加强流域的管理职能、管理权限、发挥作用更大一些。

  另外,我们要从流域层面上来考虑,要上下游、左右岸协调管理。例如,如果一个区域发生旱灾,如果本区域没有水资源,就要通过流域的水资源调度,实现统一的协调。

  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上气象、国土、水利的综合管理,在空间上分配好,让水资源发挥作用。

  另外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充分将天文、气象、水文、水资源等相关部门数据进行整合。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有多少水,这样整个就形成系统的调节,当然这是我们的一个愿景。我们现在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不同的区域到底有什么样的风险。

  比如,我们在做黄海流域调研时,发现区域旱涝风险发生变化,我们先去掉风险形成原因,再看怎么应对,能应对到什么程度。

  我们要结合历史上的数据,考虑发生最大的洪涝是什么?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再加上人口这个是最大一个风险,考虑风险到底有多大?如何调整?最后做出优化调整。

  调整完成后还要考虑风险降低到什么程度,产生风险后有什么措施进行补救。比如,上马一项水利工程,所有预防措施用完以后还有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就是需要面对的,或者说这些风险将来可以采取什么措施给它解决。


由于全球变暖,海冰锐减,一只北极熊母亲和她的两只6个月大的幼崽跨越100公里,游回到了海岸

  从自己做起,科学面对极端天气

  宋英杰: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才能适应气候变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带着这样的问号去思考,我们是不是有勇气、有责任并且有行动面向一个可能会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三位专家如何理解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

  郑保卫:我觉得应对气候变化人人有责。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公民,都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共同为减缓、适应和应对气候做出自己的贡献。

  严登华:应对更热、更旱、更涝的气候变化,我认为更需要的是多部门的联合协作,把我们的技术、把我们的自身条件做得更好。同时,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来说,需要大家共同协同做好每一件点滴的事情。

  姜彤:应对更热、更旱、更涝的气候变化,还有其他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都在增加、增强、频率加快、影响加大的严峻现实,我觉得作为政府,作为一个公民,应该考虑一件事,如何把气候变化风险纳入到我们对未来的规划、未来的管理。把气候变化风险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这样才能起到有效应对极端气候灾害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

  宋英杰:我记得以前跟一个学者聊天说起气候变化,问他气候变化之后什么行业会比较兴盛,他毫不犹豫地说是医院,因为气候变化之后各种天气都变得恶劣了,灾害变得多了,人也更容易得病了,医生肯定就会更忙活。我们希望这样的场景不会出现,我们希望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欢愉的、健康的环境当中。每个人看似微小,但是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来共同减缓、应对气候变化。

  因为气候变化跟人的活动相关,我们人的活动也能够一点一滴来改变、来改善现在看起来并不令人满意的气候状况。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努力、天帮忙,即使天不帮忙人也要努力,天不帮忙人更要努力。■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