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征服珠峰60年留下什么?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0-29 12:21:16   阅读量:0
  60年前,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与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登顶珠穆朗玛峰,标志着人类首次“征服”了这座“世界屋脊”后,许许多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男女,先后前往喜马拉雅山脉,追逐登顶珠峰的荣耀。他们当中有人如愿以偿,有人葬身冰雪,而这座圣洁的高峰,也因为过多的人迹而显得不那么安详。
  从发现珠峰到了解珠峰
  
  今天,“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由于高原山区人迹罕至的缘故,仅仅在300年以前,几乎没有人知道珠峰的存在。
  
  1708年,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下令绘制《皇舆全览图》。这幅全新的地图采用了大量自欧洲传入的测绘和制图方法,比如在地图上绘制经纬线网,并使用了天文测量、星象三角测量和梯形投影法完成测绘工作。一个包括耶稣会传教士和中国著名学者、理藩院官员、藏传佛教僧侣在内的团队,历时近10年方才完成地图草稿。在西藏进行勘测的过程中,理藩院主事胜住和供职于钦天监的僧人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等人,发现了“朱母郎马阿林”。“阿林”是满语“高山”的意思,被后人所知的“珠穆朗玛峰”这个名字,至此才第一次出现在地图上。
  
  1723年,《皇舆全览图》被意大利人带到欧洲,10年后又被翻译成法语出版。“珠穆朗玛峰”这个名字和它的地理位置,也随之传到了欧洲。大约半个世纪之后,欧洲博物学的巨大进步,使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仙人居所”的高山不再神秘,而且成了博物学家们的研究对象。现代意义上的登山运动,也随之在阿尔卑斯山区萌芽。
  
  当时间进入19世纪,欧洲人的脚步迈向了世界各地,登山运动和对高山的研究也随之传到了其他大洲。在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英国测绘人员在1852年首次测量了珠峰的海拔高度。他们使用当时精度最高的大地测量技术,测得的数据是8840米。这个数据和21世纪中国国家测绘局运用现代技术得到的测量结果已经相差不大。
  
  在珠峰被西方世界所知一个多世纪后,人类终于迈出了用科学手段研究它的第一步。紧接着,攀登成了下一个目标。
  
  “征服”珠峰的新西兰蜂农
  
  1921年,一支英国探险队首次尝试从北坡(中国境内)攀登珠峰,但只攀登到6985米即宣告失败。此后直到“二战”爆发,英国又先后组织了7次攀登珠峰的探险,均告失败,而且其中3次发生了队员丧生的悲剧。“二战”之后的首次尝试,由当时尚为英国下属自治领地的加拿大在1947年进行,但也失败而返。
  
  登顶珠峰的桂冠,最终落到了一个普通的新西兰养蜂人的头上。1953年,一支英国登山队来到尼泊尔,再次向珠峰发起冲击,来自英联邦国家新西兰的埃德蒙·希拉里也在其中。希拉里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刚上中学时,他因为看起来比较瘦弱而被认为不适合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直到16岁那年突然迷上登山,方才发现自己其实在这方面颇有潜力。后来,他接手了家里的养蜂场,在繁重的劳作中锻炼出了超人的耐力。而后,他又报名参加皇家空军。在等待入伍的大约一年时间里,他前往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进行探险,并在那里萌生了登顶珠峰的念头。
  
  5月下旬,这支登山队已经接近了他们的目标,在海拔8500米处建立了“登顶突击营地”。5月26日,第一组队员开始向峰顶发起冲击,但因暴风雪而被迫放弃。5月29日,天气转晴,登顶的机会留给了原本作为“备胎”的希拉里和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他们在当天6点半出发,经过5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在11点半左右到达峰顶附近。此时,丹增放松了绳索,使希拉里能超到前面。大约几分钟后,希拉里领先于丹增若干步登上峰顶,成为“征服”珠峰的第一人。
  
  在珠峰峰顶上,希拉里展示了联合国和印度、尼泊尔、英国的国旗,并为丹增拍照留念。但遗憾的是,由于丹增完全不懂摄影,希拉里登顶的一瞬间没能留下影像资料。他们还在珠峰顶上约定:不向任何人透露登顶那一刻的先后顺序,只是宣称两人作为一个团队共同登顶。
  
  凯旋的希拉里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爵位,丹增则得到了英联邦授予平民的最高荣誉——乔治勋章。但希拉里和丹增的约定,却让他的成就受到了媒体的质疑。由于丹增在这次登顶之前,已有多次珠峰向导的工作经历,并且曾经两次到达8000米以上的高度,经验比希拉里丰富,因此不少人认为首先登顶的荣誉应该归于丹增。针对这些质疑,希拉里选择了沉默,并且投身于前往南极、北极、恒河源头和攀登喜马拉雅山脉其他山峰的探险活动。直到1999年,也就是丹增逝世10多年后,希拉里才首次披露了当年登顶那一刻的细节。
  
  “世界屋脊”何日重获安宁?
  
  在希拉里和丹增登上珠峰之后的60年里,登顶珠峰的荣誉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如今,曾经登顶珠峰的人早已超过了1000位;但历年来发生的多起伤亡事故,也让不少鲜活的生命在冰雪间消逝。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得益于科技不断进步,登山者手中的装备越来越先进,登顶珠峰也逐渐成为一种“产业”。然而,在变幻莫测的高山环境面前,人类引以为傲的科技成果常常不堪一击。过多的登山者不仅带来了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可能导致山道拥堵,扰乱正常的登山流程。此外,盲目的自信、侥幸心理,以及登顶背后的名利诱惑,更是时常令登山者失去理性,增加发生事故的几率。
  
  近年来影响最为恶劣的珠峰山难发生在1996年5月10日。当时,在同一条登顶线路上,竟然拥挤着来自新西兰和美国的两支商业登山队,还有一组中国台湾省的登山爱好者。由于3支队伍拥塞在狭窄的山道上,以及两支商业登山队出于满足客户需求和业务竞争的目的争相登顶,使得整个登山过程远远落后于既定计划。一部分登山者在14点这个传统意义上必须开始下山的“关门时间”之后,甚至明知天气即将变坏的情况下,仍然自恃装备精良,抱着侥幸心理强行登顶。
  
  然而在17点30分左右,一种被称为“天塌”的极为罕见的天气出现了。由于至今还难以解释的某种原因,大气层中的同温层暂时沉降到了珠峰顶部。在这个过程中,两股非常快速的气流掠过峰顶,将本已非常稀少的氧气带走了一部分,令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举步维艰。这场事故最终造成5人丧生,还有多位幸存者终生残废。而在同一天里,3名从其他山道攀登的印度警察也葬身冰峰。
  
  不久前,一组在珠峰拍摄的照片,把人们的目光又吸引到了这片曾经安静而神秘的“世界屋脊”。照片上,成群结队的登山者在珠峰洁白的冰雪间行进,仿佛是在进行一场颇为高端的旅行,而在他们背后,是人数至少3倍于此的服务团队,为经济利益而代劳很多本该由登山者完成的工作……
  
  铜臭的侵袭,正在让登山运动脱离它的本源。圣洁的“世界屋脊”,何日才能重获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