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能作为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依据吗?
中学生发表论文的内容究竟如何,是不是确实是学生本人所作,是不是确实体现了创新,需要进一步甄别审核。如果仅仅因为有论文发表就获得自主招生资格,那是不合理的。这事实上将评判权让给了期刊编辑。
评论员/施郁(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编辑/吉菁菁 校对/肖园 供图/视觉中国
据笔者所知,在高校自主招生(或综合评价等)中,对于不同高校而言,中学生论文的作用各不相同。有的高校将论文作为创新活动的成果,中学生由此可以获得参加自主招生的资格,有的高校是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核中将论文当作反映创新能力的重要信息,还有的高校在自主招生条件中没有提及论文。
科学研究上的创新确实大多通过论文来总结传播并得到认可。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在某些方面从事课外活动,作出创新,也可以据此写出论文。但是他们毕竟还没有进入专业学习,还处于打基础的时期,很难也不必在专业性很强、与中学生活动相距甚远的领域作出创新。另一方面,论文也不能与创新画等号,论文在某个期刊发表只是反映了这个期刊编辑的决定。反过来说,也有些创新成果并没有写成论文,或者论文还没有在期刊发表。总而言之,创新和论文的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在高考“一分压万卷”的现实和自主招生机会的利诱下,有可能会出现弄虚作假。因为论文不是在考场里完成的,所以论文容易成为弄虚作假者的一个方便的突破口。社会上甚至可能有人专门提供这种“服务”。发表的论文可能存在抄袭问题。即使没有抄袭,也可能会有其他弄虚作假的方式,比如有可能“搭车”,即在其他人写的论文上署名,乃至完全由“枪手”包办,也可能有数据作假。另外,还可能是“灌水”,即没有创新、仅仅为发表而发表的“论文”。
所以,论文的内容究竟如何,是不是确实是学生本人所作,是不是确实体现了创新,需要进一步甄别审核。如果仅仅因为有论文发表就获得自主招生资格,那是不合理的。这事实上将评判权让给了期刊编辑。何况从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些期刊的档次大多也不高。从程序上说,考试分数可以直接作为一种客观方便的依据(试卷质量和批改无误是另一回事,而且“一考定终身”的缺点正是招生改革的原因,这里不赘述),但是论文不是考卷,所以不适合作为取得自主招生资格的简单直接依据。
因此,现实情况警示我们,论文发表并不适合用来完全决定自主招生资格。但是确有创新的论文确实可以作为反映该生能力的材料。事实上,这包含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中,有的高校在自主招生或综合评价资格审核中,就以此为依据。而且,中学生取得了自主招生或综合评价面试资格之后,也可以将论文(或其他相关材料)作为参加面试的材料附件。面试老师在面试开始前,提前审核学生的材料,在面试中也可与学生讨论。至于这篇论文或者其他材料会不会起作用以及起什么作用,取决于面试老师的判断。事实上,就一般经验来看,中学生论文或实践报告往往只是用来反映该生的志趣和经历,极少有专业价值。如果真的出现(至今还没有出现过)中学生取得科学研究重大进展,比如解决数学研究中的某个著名难题,顶尖高校自然会特事特办、直接录取。
考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后,还有高考分数和面试的门槛,有的在面试前还有笔试筛选。如果做好后面的招生工作,可以将论文抄袭对自主招生的伤害控制在有限程度,而且可以吸取教训,改进相关做法。去年教育部曾下发《关于严格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严格自主招生的资格审查和考核,打击专利和论文的买卖和造假。
中学生论文涉嫌造假的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的论文崇拜现象。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历过一个论文稀少的时期。改革开放后,将论文看得非常之重。本来,论文主要是研究人员的事情,但也在其他人员的职业发展中起到过大的作用。有人通过抄袭来完成论文指标,这是不正常的。各个行业的各种评定应该以本行业的主要工作为准,比如中小学教师应该看其教学工作的质量,临床医生应该看其临床医疗的质量。
希望不同行业中的各种评定能回归本行业的价值标准,而在高校自主招生的多元评价体系中,中学生发表论文不再是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决定性“入场券”或者“敲门砖”,而是回归为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若干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