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直播答题“风口”,需防止“伪知识”传播
2018年网络直播答题全民热潮延续。靠什么实现吸引流量和知识普及的“多赢”?这需要答题平台与专业机构携手,共同防止“伪科学”“伪知识”的传播。
文/评论员 罗中云 编辑 吉菁菁
1月30日晚,热门在线答题微信小程序“头脑王者”被暂停服务。腾讯方面解释,“头脑王者”小程序相关内容涉嫌违反《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媒体报道,1月31日,“头脑王者”官方进一步透露了“下架”的真实原因:部分题目审查不够严谨。对于如何应对,“头脑王者”表示,目前正进行严格自查,将彻底筛查题库,删除不良内容,优化题目审查流程,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补充更丰富优质的题目。
在这之前,冲顶大会、芝士超人、百万英雄、百万赢家等多个同类型答题APP在王思聪、张一鸣、周鸿祎、奉佑生等互联网精英疯狂“撒币”支持之下,一路爆红。一场直播答题,被答对者瓜分的奖金动辄以百万计。巨额奖金刺激之下,某些场次同时在线的答题者或围观者甚至达到了600万。各方高度关注之下,一些在前期内容生产阶段把关不严或专业性不足的平台出现问题并不难理解。
作为2018年互联网首个现象级事件,“直播答题”模式俨然成了新一年里最引人关注的“新风口”,而“头脑王者”的下架整改,则再次把此模式“到底是‘新风口’还是‘一阵风’”的隐忧推到了台前。
有研究者认为,“从媒体融合的角度来看,百万奖金的阔绰、百万用户同时答题的盛况在网络媒体上轻松呈现,而电视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突破口。这就能给网络直播答题带来可观的流量。”
网络直播答题对主办机构或平台来说,可以看成是对以往泛滥的各类网络直播的转型,这种转型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主打知识牌,通过直播答题,在带动流量的同时发挥其普及知识的作用。参与答题的人就算没能走到最后,至少也增长了点知识,这与当下公众热捧的“知识消费”趋势相符。
事实上,因为题目不严谨或出现明显错误而出状况的,“头脑王者”并非业内首例。今年1月13日,花椒直播旗下的“百万赢家”在中午12点开始的第二场直播答题中,因为题目审查不严,将香港和台湾作为国家列入了答案选项,后续也面临 “下架整改”的命运。除了数据造假、透明度不够、对各种答题作弊软件难以应付等“乱象”,火热的直播答题模式屡屡“折腰”于题目内容设置,不得不引起额外重视。
答题游戏模式其实并不新鲜。从以前平面媒体上的“填字游戏”,到电视媒体上的《开心辞典》《一站到底》等综艺节目,这类具有一定知识普及性质的游戏一直都比较受关注。与之相比,网络直播答题尽管本质上并无不同,但在形式上却有了更多的创新,比如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即时互动性强、可容许海量人数参与等特点,使得网友的参与门槛更低,自由度更大,也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
但是,由于多数题目内容由商业直播平台直接发起,首要目的是获得足够多的流量和关注度,往往优先考虑其娱乐性与趣味性,对于题目专业性难免考虑不够。“光头强是干什么的?”“李易峰代言什么手机?”这些题目虽然打着“知识”的名号,却涉及低俗,无厘头且无营养,很难与人们认知中的“知识”沾得上边。
有些题目更是直接出现了常识性错误,比如1月12日,某直播答题平台的一道题目,“肉夹馍是哪个地区的美食”,答案居然是“江苏”,直接引来大批网友的吐槽,尽管平台后来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但答题在网友中的公信力及权威性显然受到了影响。
这些错误题目有的可能会对公众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比如涉及政治、军事、国家主权等方面,不仅可能误导公众,还可能给国家安全、国际形象等造成较大的损害。还有涉及医疗健康的,一旦有人把错误的答题内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轻则影响健康,重则失去生命。
有业界人士认为,网络直播答题是知识经济的一种新形式,网络吸睛从“喊麦”发展到“知识竞答”是一种智商升级,也带来了流量和风口,但与此同时,日趋严厉的内容监管也已悄然启动。这个过程中,如果想抢占风口,必须要警惕“脑残题”“伪科学”“伪知识”的传播。
主办方在呈现形式、内容建设、数据监管等方面需要下更多工夫,在保持娱乐性或趣味性的同时更加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增强公信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出题和审题者的专业化水平,必要时与政府机关、科学组织、媒体机构、公益组织等专业机构展开合作,开设专场,由他们来生产问题,使得答题更具知识含金量,更有科学性、权威性。
对科学界而言,网络直播答题的火爆也是一个可以抓住的重要机遇。一方面它给予了一个重要的启示:要想让科学传播走得更远,影响更大,参与者更多,其形式上的灵活有趣、操作上的便捷、互动功能的设置,互联网平台的利用等都是可供借鉴的经验。
另一方面,网络平台需要制造热点吸引流量,并实现流量变现,背后往往有巨额的资本介入,进行推广传播。科学界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这些平台展开合作,为它们提供权威而知识含金量较高的内容。这样“借鸡下蛋”,同样能达到科学传播的目的,而且效果可能还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