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阻击“科学”谣言,需科学界与媒体界共同履职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1-29 11:20:49   阅读量:0

流言盛行,尤其是打着“科学”旗号的流言盛行,和公众普遍的科学素养不足、认知水平不高也有着莫大的关联。互联网时代,阻击“科学”流言,需要科学界与媒体界共同尽责履职,最大效率地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评论员/罗中云 编辑/吉菁菁

“流言天天有,最近特别多。你又被忽悠了吗?”这是某网站科学辟谣栏目的开篇语。实际上,随着资讯的愈加发达,人们几乎时刻被各种流言包围。这当中,科学类流言更是打着“重要发现”“善意警示”的招牌横行无忌,让人们莫衷一是,深受其扰。

1月6日,“智止流言,传播真知——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揭晓,其中既有与人们生命健康直接相关的“紫菜粉丝大米都是塑料做的”“狂犬病疫苗无用”“受冻会导致关节炎”“坐月子绝不能吹风”等,也有貌似前沿科技发明、重大科学发现之类的“量子隐身衣”“霍金警告‘月球背面有外星人!’”“左右脑年龄测试”“防引力波辐射服”等。

这些科学流言表面看有理有据,有的还有视频为证。但在活动现场,十位院士和专家通过讲道理、摆数据、做实验等方式,一一揭穿了这些流言真相。比如所谓“受冻会导致关节炎”的流言,真相其实是“大多数骨关节炎都与关节达到使用寿命有关,一些自身免疫性关节炎则是由于免疫系统紊乱而攻击自身关节组织所致。此外也有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化脓性关节炎,但没有因为寒冷直接导致的关节炎。关节炎患者在受凉后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让人误以为寒冷是导致关节炎的罪魁”。

再如“粉丝是塑料做的”,这条流言在网络流传时还有“粉丝燃烧”的视频。而科学真相是:粉丝类的食品全都是以淀粉为主要原料,而淀粉类产品本身就是有机物,很容易燃烧,燃烧后的产物也都是一样的。通过燃烧来判定“粉丝是塑料做的”显然是不科学的。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与纯粹编造的虚假谣言并不一样,我国历史上就有所谓“三人成虎”“曾三杀人”等有名的“流言典故”。流言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的研究,下列三种情况下最易产生流言及其效应:一是在缺乏可靠信息时,人们在弄不清事实真相时,容易去传播流言,以显示自己比人家能干;二是在不安与忧虑时,人们心理普遍不踏实时,最易风吹草动,比如在“非典”期间,流言传播最快、最盛,以致米醋、板蓝根成倍地涨价,涨得令人难以置信。而在日本3.11大地震时,我国流行的“抢盐”行为也是这种反应;三是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时,由于人们的恐怖感与紧张感,对一些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极易成为流言加以传播,如地震、灾荒、疾病流行等。

当然,流言的产生除了公众自身的因素,包括媒体及其他传播媒介的误导、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失误等也是重要的原因。比如灾难过后,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不够,政府和媒体有时为了避免社会骚乱,有时因为事情的发展态势还需要科学验证,还不太明朗,会推迟信息发布,或者在报道事件时闪烁其词,这使得民众获取证据变得暧昧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流言甚至谣言的流通量就会以几何的倍数增长。

现在人们感觉流言越来越多,似乎每天都生活在“流言”之中,还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微信、微博的使用让流言的传播速度成几何级倍数增长,范围更广,其影响力,危害性也更大。而从一些流言背后的调查来看,有的流言还可能隐藏有不可告人的商业或其他动机,有幕后推手在暗中推动。

流言盛行,尤其是打着“科学”旗号的流言盛行,和公众普遍的科学素养不足、认知水平不高也有着莫大的关联。

因为科学素养不高,基本的科学知识储备不足,再加上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方面的缺失,面对各种“科学”流言时,公众往往缺乏基本的判断力,有时还出于“责任感”等原因,无意中成了流言的推动者,传播者。另一方面,具备较高科学素养或专业判断能力的科学共同体,在参与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尽管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做得不够,其主动性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激发出来。

流言满天飞显然对于社会的发展,公众的生活都具有极大的危害。但流言自古就有,要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并不现实。公众、政府部门、媒体、科学共同体以及其他相关各方既要有理性的认识,更要积极作为,共同协作,建立起运行良好的流言应对机制。比如政府部门发布权威信息要及时,多研究新技术发展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提前预见一些事态的走向,提前进行应对准备;媒体从业者要提高科学素养和鉴别能力,摒弃“一切为了阅读量、点击率”的思想,保持理性、客观、中立,多求教专业人士;公众自身也要积极提高科学素养,树立科学思想,具备科学精神,掌握必要的科学常识,提高判断力。

对于名人或其他社会性、政治性流言,应对的主体是政府、媒体或者公众自身。但就阻击科学类流言来说,如果缺少科学共同体的协作参与,无论政府或媒体、公众自己多么努力,也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因为政府、媒体、公众自身无法就这些流言作出专业、权威的解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应该说,在政府、媒体、公众、科学共同体等所构建的阻击流言的联动机制中,科学共同体要发挥核心作用,可通过职称评定、评优制度的改革,在荣誉、经济等方面的奖励等办法,激励各领域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主动与政府、媒体等协作,一方面针对流言进行科学解读,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科学普及,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最大限度铲除流言产生和传播的土壤。这样持之以恒下去,科学类流言产生以及传播就会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其影响力、危害性也会降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