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指数路径设计不能保证科研创新
原标题:论文指数路径设计只能完成科学流程,不能保证科研创新
真正的科研创新应该从科技规划开始。如果科研规划本身就是跟踪性、模仿性的,科技成果至多会取得“点”上的突破,不可能产生重大创新,只能越落越远。科学创新的路径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应该给心有梦想、心有大爱、情系国家的科学家以信任和发展的空间。
文/周琪(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所所长)
多年来,中国在科研创新能力的累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工作发展迅速,但是在快速跟进国际科技前沿的过程中,部分科研人员也逐渐形成了研究的惰性,缺乏科研定力和科研判断能力,对开展前瞻性工作缺乏自信,跟风式科研方式盛行,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科研自信不足。
建设科技强国的首要一点是要建立科研自信。面对重大科技创新推进上的诸多困难,当主要聚焦点还集中在对体制机制问题的探讨与实践上的时候,科技如何在一个创新的道路上勇闯无人区应该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一个首要问题。真正的科研创新应该从科技规划开始。如果科研规划本身就是跟踪性、模仿性的,科技成果至多会取得“点”上的突破,不可能产生重大创新,只能越落越远。
在生命与健康领域的科研规划上,必须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解决困扰中国的现实困难,不能人云亦云。现阶段我国在生命与健康领域的突出矛盾是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导致的人口安全和健康问题,创新发展的路径应该紧密围绕解决上述矛盾开展。
▲2015年1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了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单苗)的生产注册申请。作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此次获批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成功实现了我国疫苗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供图:视觉中国)
多年来,中国已经历了人口爆炸、“独生子女” 和“全面二孩”等政策的调整,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后,“ 70后”“ 80后”加入再育的行列,高龄孕妇井喷式增加。
我国高龄孕妇的比例,1995年为0.9%,2005年为4%,2015年为10%。数据显示,全国符合生育二孩条件的9000万左右家庭中,60%的女方年龄在35岁以上,50%在40岁以上。
据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署报告:中国出生缺陷率达5.6%,是发达国家的2倍;而近年来符合二孩政策的高龄产妇井喷式的增加据信会导致生殖障碍和出生缺陷比例大幅上升,我国人口安全的形势非常严峻。如果没有在科学研究和诊疗技术上的重点布局和突破,有可能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努力中带来人口安全与健康的巨大风险。
除了出生人口质量与安全问题外,老龄化带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2亿,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将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另外,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庞大,到2014年全产业销售额接近2.5万亿元人民币,但我国药物的自主研发仍很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药物较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也和国际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开发新的治疗技术和手段,并力促整个产业涉足国际竞争,将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在生命健康领域规划方面应该坚持把重心放在一“小”一“老”、 一“生”一“死”上,重点解决困扰中国的核心矛盾和问题,加速布局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前瞻性科学研究,重点布局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治疗研究,开发新的诊疗手段。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建立符合创新规律和要求的、新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有挑战性的项目有风险、有难度,应该鼓励试错、宽容失败,评估评价机制应更加符合科技创新。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在于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而现行的管理和评价系统显然和推动创新研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科技管理应该以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能够鼓励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创造力,完成使命为宗旨,对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重点考核不应僵化地以论文为主要考核指标,而应考核他们解决实际需求,解决瓶颈问题,解决关键技术障碍的完成情况。
对成果的考核也不应该以奖励的级别、专利的数量为主体,而应该以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最终收益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和依据。
改革应以实现科学、协同、规范、高效的管理为目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动态调整科研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等改革举措,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国际科学前沿,发挥先导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科学研究整体实力从“跟跑者”向“并跑者”转变,并进一步形成“领跑”优势。
科学研究应该考虑国计民生,应该符合人民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应该促进和推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研创新的主体任何时候都是人,而不是物,跨越式发展应该建立差异化的人才政策。创新是人的心智投入的创造过程,不是按图索骥、照方抓药,在科学创新的路径设计中,应该把遴选核心人才作为重要的一环。
按照论文指数、考核指标、经费预算的设计可以完成科研流程,但不能保证科研创新。如何发挥科学家,尤其是领军科学家的作用至关重要。
中国的科研创新需要的是忘记小我、实现大我、创新为民、敢为人先、有情怀的科学家。没有家国情怀、没有奉献精神的科学家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需要长期坚忍,可能会失败、可能没有功名和回报的创新过程;一个没有情怀、没有精神、没有信仰的群体也无法胜任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因此,科学创新的路径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应该给心有梦想、心有大爱、情系国家的科学家以信任和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