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说“疑似问题塑胶跑道”,而不是“毒
文并编辑/ 刘昭 视觉设计 秦童 校对 肖园
无论舆论怎样谴责,行业是否存在黑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依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来证明塑胶跑道中的毒性成分就是损害学生健康的“元凶”。
近几年来,塑胶跑道问题事件层出不穷,几乎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6月12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通报疑似问题塑胶跑道检测结果符合国标过后,舆论彻底被引爆。随着不断地“爆料”,似乎我们终于找到了导致学生身体状况异常的根源,恨不能立即铲除所有的塑胶跑道,还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不尽其然。从对学生身体健康责任的角度来讲,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抓出造成学生身体异常的罪魁祸首。要得出塑胶跑道就是“元凶”的结论,我们至少需要证明两点:第一,确定跑道中刺鼻气味的物质成分;第二,证明是跑道中的这些成分对人体造成了伤害。而这两点,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还没有一个能够给出明确答案。所以,无论舆论怎样谴责,行业是否存在黑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依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来证明塑胶跑道中的毒性成分就是损害学生健康的“元凶”。这也就是为什么笔者一直要使用“疑似问题塑胶跑道”这个词,而不是直接使用“毒跑道”。
我们不断地挖掘真相,作用毋庸置疑,但感觉就像是“乱枪打鸟”,而一直无法用科学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曾经人们把矛头指向增塑剂中的氯化石蜡,可深究一下会发现,氯化石蜡只是塑化剂的一种,而在整个塑胶跑道的生产过程中,前前后后所用到的化学制剂可达几十种。其中很多均含有毒性,像强毒性的TDI、含有重金属的有机溶剂等等。
由于是在室外环境,确定是某一成分还存在一定难度,可能相隔几个小时,检测结果就会不尽相同。更不要说确定气味是来自于跑道的组分,还是来自于胶水,又或者来自于跑道之下的沥青结合层?
上面的答案还没有得到,当疑似问题塑胶跑道一次次地“符合国标”时,人们的情绪又一次被点燃,相关的国家标准成为“众矢之的”。两个国家标准GB/T 22517.6-2011《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6部分:田径场地》以及GB/T 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层》属于推荐性标准,并且在颁布时,删除了关于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限量,就像是被抓住了“小辫子”,成为了舆论突破口,大众视线被转移。
不过,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是推荐性标准,不意味着它就没有约束力。企业在生产时,必须要按照某一个标准来执行。不管是两个国标,还是地方标准,比如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308-2005《室外田径场地面层合成材料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只要生产一个产品,就必须要选择一个标准。北京市体育局、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等相关机构在北京奥运之前曾组织过深入的调查论证,已经验证了如果按照正常的标准执行,塑胶跑道应该是安全的。
目前,再一次轰炸人们视线的是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对一家施工单位的现场调查,矛头又指向了所使用的废旧轮胎。央视视频的火爆,除了企业确实脏乱差之外,大多数人以为自己找到了“毒”的根源。可遗憾的是,这依旧不是答案,即便废旧轮胎含有毒性成分,但不能等同于有害。废旧轮胎一直被应用于塑胶跑道的建设中,主要的作用是提高跑道强度和稳定性,是橡胶制品回收利用的正常环节。废旧轮胎本身的应用是合理的,也是国情所需,但一定要在合法合规下利用,不当的处理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就塑胶跑道本身而言,所出现的问题是从招投标到施工再到验收,上中下游全面“沦陷”所导致的,属于纯粹的监管问题。6月14日,北京市教委回应称会同各相关部门着手制定中小学塑胶操场和跑道的建设和监测标准。
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弥补了眼前问题的缺陷。但我们想过没有,疑似问题塑胶跑道中的“疑似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我们依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学生身体的异常。今天也许会把塑胶跑道的问题解决,那明天或许还会出现“问题课桌”“问题书包”等等。谴责也好,沉默也罢,只有真正找到“毒”的根源在哪,才算是真正“治本”的方法,学生的身体健康与成长环境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