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款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显像剂获批,开启早期、精准诊断新阶段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持续加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快速增长,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言,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大大减缓和推迟疾病发生和进展,但国内相关影像诊断显像剂一直处于空白阶段。
撰文/裴萌琪
9月15日,中国创新核药企业北京先通国际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先通医药”)Aβ-PET显像剂欧韦宁®氟[18F]贝他苯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Aβ-PET显像剂,填补了上述空白。
(图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发病前15-20年前脑内已有变化,早发现早治疗是突破口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
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2022年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000万。截止目前,该病只能通过治疗延缓病情的发展,并不能被治愈。其实早在患者出现症状前15-20年,脑内已出现病理变化,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在发病前期进行介入,成为减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一个突破口。
影像学诊断精准无创,但国内显影剂处于空白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难点在于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清晰,目前比较公认的机制是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的异常沉积和清除失衡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始动因素,异常水平的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神经元之间形成的斑块具有神经毒性,导致神经元变性。
目前阿尔茨海默症的检查方式可分为神经心理学测验、血液学检查、脑电图、脑脊液检测、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6种。神经心理学测验主要以简易精神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测试评估方式为主;血液学检查主要用于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躯体疾病引起阿尔茨海默病或者存在其他并发症,判断发病原因;脑电图主要是通过α波减少、θ波增高、平均频率降低的特征来判断是否存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但14%的患者在疾病早期脑电图正常。脑脊液检测通过对脑脊液细胞计数、蛋白质、葡萄糖和蛋白电泳等含量进行分析,但需进行腰椎穿刺,属于有创性检查,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负担较大;基因检测主要是基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特性为诊断提供参考。
相比之下,影像学检查则是通过PET功能神经影像的特异性成像。由于脑内Aβ异常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最早发生病理改变的核心生物标记物,所以Aβ-PET显像在诊断过程中具备早期、无创、精准等优势,但国内阿尔茨海默病检测相关的PET显像剂一直处于空白阶段。
直观反映Aβ斑块空间分布,开启早期诊断新篇章
据介绍,已发现的两类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在经大量研究验证,能稳定、可靠地反映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病理改变,已被纳入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最新诊断标准中。
近年来,全球多款靶向Aβ治疗药物的成功研发和获批上市也为Aβ-PET显像剂带来了较大的需求缺口,包括Lecanemab、Donanemab在内的多个靶向Aβ治疗药物均将Aβ-PET显像作为受试者筛选和疗效评估的工具。
据先通医药医学市场总监王鑫介绍,氟[18F]贝他苯是一种18F标记的二苯代乙烯衍生物,能够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皮层中的Aβ斑块特异结合,18F同位素产生正电子信号的可由PET扫描,直观地显现出大脑中Aβ斑块的存在与否以及空间分布。
Aβ-PET显像剂欧韦宁®氟[18F]贝他苯注射液的成功获批上市,将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在Aβ-PET诊断显像剂领域无药可用的历史,有效填补市场空白,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将打开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新篇章,更好地满足广大患者日益增长的诊断和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