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孩子越长越胖,到什么程度该去看医生?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4-08-02 10:05:04   阅读量:0

超重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重大公共问题之一,亟需全社会关注。近日,国家疾控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体育总局制定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导则》首次提出针对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三级预防干预技术。

记者/贾朔荣

采访专家:

张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研究员)

高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导则》截图

围绕《导则》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孩子长胖到什么程度需要看医生,以及如何不成为“小胖墩”等问题,记者采访到《导则》参与制定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研究员张倩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教授高珊为大家进行权威分析与解读。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

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骨骼肌发育和认知发展,也会对心理健康,心血管、内分泌、呼吸、消化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儿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

《导则》指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行为、环境和社会因素,且受上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综合作用。其中,膳食营养、身体活动、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是关键的个体水平因素;食物系统、城市规划与生活环境、公共政策与管理等是重要的环境和社会决定因素。

作为参与《导则》制定的人员之一,张倩介绍,“制定《导则》,基于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比例的迅速增长,以及避免由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的慢性疾病延续到成人后进一步造成健康问题,旨在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加强多部门协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避免带来更大的健康隐患。”

而谈及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比例迅速增长的原因,张倩认为,主要在于“吃动不平衡”。“近年来我们比较强调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食品过度加工、含糖饮料种类愈加丰富、油炸食品供应越来越多等。人们追求美味的食物,所以从饮食摄入方面导致超重肥胖。此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学习/工作与居住地距离的增加,也造成了整体活动水平下降。休闲方式的改变如手机使用频率增长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从医学角度而言,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能量的摄入大于能量的消耗。”高珊认为。“目前一些不健康的烹饪方式,如烹饪食物时加入过多糖、油,或勾芡等,会导致食物热量过高,也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一大原因。”

孩子越来越胖,需要适时进行医学指导

传统观念中,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孩子肥胖超重是因为吸收好、“养得好”,随着身高的增长,自然会变瘦,但作为一名肥胖门诊的医生,高珊强烈呼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控制需要医学帮助与指导。

“有很多来门诊的儿童青少年患者,由于采用了不正确的减重方式,或盲目照搬成人的减重模式,导致低血糖、神经性厌食等,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高珊介绍道。

那么,如何辨别孩子该不该去看医生呢?

高珊提供了两条建议:一是超重肥胖通过自行减重2年仍未缓解;二是发现孩子血压、血糖、血脂任何一项出现异常(即使轻微升高),此外,孩子出现重度的睡眠呼吸暂停等,都需要进行医学评估,由医生提供科学的减重方案。

“孩子在18岁之前,尤其是性成熟前,都处于快速成长期。”高珊介绍道。“不同成长阶段有着相应的成长要求,有时家长没有及时注意到,就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在高珊的记忆中,有一位印象深刻的患者。“当时他的妈妈带他来看病,作为13岁的孩子,患者看起来身高较矮,明显低于年龄水平,一经推算确实比正常值少了5厘米。在回忆中,家长提到,其实有两年,孩子都少长了2.8厘米,但当时并没有重视,导致最终孩子的身高水平低于同龄值,可能之后也不会再生长了。”

对此,高珊强调,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家长要重视跟医疗机构的合作,如果采取措施,也应该经过医疗单位的评估。此外,高珊还强调应关注孩子的体重指数和生长曲线。“但体型等差异,会导致约5%的孩子生长无法遵循一般的生长曲线。因此,一旦遇到异常,至少需要到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再对孩子采取相应措施。”

▲使用表1界值进行超重/肥胖判断: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 “肥胖”界值点者为超重;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界值点者为肥胖。摘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

针对家长和孩子可能缺乏对于超重肥胖风险科学的评估自测方法,《导则》中提供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这是《导则》的一大创新,不仅可以帮助公众自评,加强风险预判与防控;也能为疾控中心、学校等机构进行专业评估提供依据。”张倩补充道。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

请家长或学生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判断学生符合哪种描述,并在相应位置划“√”,根据总分评估超重肥胖风险。

注:

1.“是”计0分,“否”计1分。累计总分小于5分,超重肥胖风险较低;累计总分5-7分,超重肥胖风险中等;累计总分大于等于8分,超重肥胖风险较高。

2.*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运动过程中,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可进行语言交流,主观感觉稍费力。高等强度身体活动:运动过程中,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大幅增加,语言交流困难,主观感觉费力。

(来源:《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

科学“吃+动”,让孩子不做“小胖墩”

饮食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重要个体因素。很多家长或孩子会在出现超重肥胖时,通过节食等方式干预。对此,张倩指出,“成年人的减重方式如轻断食、只吃蔬菜沙拉等对于儿童青少年并不适用。”儿童青少年需要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应采取符合年龄的科学减重方式。一般建议适当降低能量和元素的摄入量,如降低到80%左右。在饮食结构上,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大豆及其制品,多喝奶;日常的主食应该适当增加全谷物杂粮和杂豆,与精白米/面配合;多吃鱼虾等水产品,或者鸡鸭等禽类,少吃猪牛羊等脂肪量比较高的畜肉;此外,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应尽量少吃。

▲中小学生一日三餐食谱举例(内容来源:张倩 制图:贾朔荣)

“鼓励大家在家里买两个秤,一个是普通的体重秤,能及时了解孩子的身高体重水平;一个是称食物的秤,吃之前可以把各类食物都称一下,对每天的摄入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张倩补充道。

除促进健康饮食外,《导则》中也强调了身体活动的重要性。张倩表示,“中小学生每日应达到1小时以上的中高强度活动,如球类、跑步等可以让呼吸心跳加快的运动;同时鼓励学校在安排课程表时就安排好每天的体育课。此外,家长应培养与孩子一起运动的习惯。”

“体育运动在儿童青少年减重中发挥的作用比成人更大。鼓励孩子们从事各种类型的运动,可以是任何形式的玩耍,也可以是各种体育运动的集合,甚至晚饭后一家人集体出去快速追逐行走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高珊补充道。

此外,针对《导则》中提出的“开展学生健康体检”相关内容,张倩强调,家长应带着孩子定期体检,对于超重肥胖的孩子,不仅应测量身高体重,还应该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等指标。一旦指标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临床治疗措施。

家校社协同,防控中小学生超重肥胖

“《导则》中提出的三级预防干预技术,尤其是加强学校教育与宣传倡导,具有重要意义。”高珊表示。

《导则》提出的一级预防干预技术,旨在在超重肥胖发生前控制危险因素、提升保护水平,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二级技术是指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筛查和早期干预,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预防相关疾病;三级则是对严重肥胖及肥胖伴有临床危险因素的学生,根据相关指南规范,开展医疗卫生、膳食、运动、心理和行为矫正等联合干预。

“这是另一创新,《导则》首次提出针对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三级预防干预技术,改变了以往的平级防控理念,有利于各级各部门更好地发挥相关作用,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张倩表示。

“中小学生受学校及教师的影响更大,通过学校带动家长,进而带动学生本人做到主动防控不失为一项有效的举措。”在高珊看来,推动《导则》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应在三级防控中大力推动以医疗单位为主导的纠正和管理方式,避免因缺乏科学知识和专业指导导致的错误发生。此外,应进一步完善针对儿童肥胖的多学科门诊建设,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专门的医生,包括社区医生,更好地应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