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避坑”糖尿病肾病
撰文/马丽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防治糖尿病日。如今,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评估,预计至2045年,全球患病人群将达到7亿[1]。
糖尿病的主要损伤靶器官包括心、脑、肾,其中糖尿病肾脏疾病(DKD)发展至终末期还会引起尿毒症,患者往往需要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DKD不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也为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面对糖尿病肾脏疾病,我们该如何“避坑”?
糖尿病肾脏疾病是什么?
20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首次建议采用“DKD”概念取代“糖尿病肾病”。2014年,学界对“DKD”概念达成共识,指出DKD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具体表现为持续性白蛋白尿排泄增加和(或)肾小球滤过率(eGFR)进行性下降,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疾病。目前在我国,DKD已成为中老年人发生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病因[2]。
目前,DKD的诊断标准为:
一、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并且糖尿病与尿蛋白、肾功能变化存在因果关系;
二、排除其他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与系统性疾病;
三、在符合上述两点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可以诊断DKD:
(1)随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30mg/24h,且在3~6个月内重复检查3次中有2次达到或超过临界值;
(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时间大于3个月以上;
(3)肾活检符合DKD病理改变[3]。
DKD都有哪些症状和表现?
早期的DKD常没有症状,只在定期筛查尿检时发现尿中微量白蛋白,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1.水肿:病变较轻时仅表现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劳累、晚间时较重,休息可以减轻。当出现大量蛋白尿时,可出现全身水肿,还可导致胸腔或腹腔积液,患者感到胸闷、腹胀。
2.蛋白尿:早期表现为间歇性微量白蛋白尿,逐渐发展为临床蛋白尿,可出现尿中泡沫增多、尿检中尿蛋白阳性。
3.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Ⅱ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DKD晚期出现严重水钠潴留、肾功能异常时,可表现为血压升高,常较难控制,需要联用多种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
4.肾功能衰竭:DKD肾功能进展快慢差异很大。有些患者蛋白尿可持续多年,但肾功能正常;有些患者在尿蛋白正常时即出现肾功能减退,临床上称为正常白蛋白尿糖尿病肾脏病;还有些患者,开始仅表现为轻度蛋白尿,随后可快速进展至肾病综合征,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出现尿毒症。
5.贫血:肾功能不全后可能开始出现贫血。DKD患者的贫血常出现早、程度重,长期贫血还会导致心脏受损,需要引起重视。
6.其他系统的伴随症状:
心血管系统: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心肌病等。
神经系统:如周围神经病变、肢体麻木、感觉下降或异常。
眼睛: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DKD同属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常被称为“姐妹病”,也可以作为糖尿病肾损伤的一个间接提示。
如何“避坑”糖尿病肾脏疾病?
1.定期筛查及监测DKD相关指标
由于DKD早期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如果症状出现后再就医,病情往往已经偏晚。因此,定期筛查DKD相关临床指标十分重要,尤其是直系血亲患有DKD的糖尿病患者,更应早期筛查。
通常,Ⅰ型糖尿病患病5年以上或Ⅱ型糖尿病自确诊之日起即应开始进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筛查,以后根据GFR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情况进行危险分层,按危险分层级别每年定期进行1次-4次的相关指标监测。同时还可以进行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肾小管损伤标志物。
2.积极控制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DK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是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危险因素中,可以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和肥胖。积极控制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可以延缓DKD的发生和发展。
首先要合理控制血糖,根据年龄、糖尿病病程、合并症、低血糖风险等制定个体化目标,不宜过分强化降糖。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左右即可;积极控制血压,对DKD合并蛋白尿,且尿蛋白大于1g/24小时的患者,血压应降至<130/80mmHg;积极应用他汀类降脂药;超重或肥胖的DKD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重药物治疗及代谢手术达到控制体重的效果。
药物治疗方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仍是DKD治疗的一线药物,除此之外,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等新型药物,也可以延缓肾功能进展,有效治疗DKD。
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肥胖、久坐、缺乏锻炼、吸烟、高盐和高蛋白饮食(>1.3克/千克体重/日)在内的不健康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是DKD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健康行动”(LOOK‑AHEAD)研究发现,在强化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后,尿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4]。戒烟、控制体重、有效的有氧运动(包括每周至少150分钟的健步走、乒乓球、太极拳、羽毛球、骑车和游泳等)控制每日钠摄入量低于2.3克(相当于6.0克氯化钠),以及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推荐0.8克/千克体重/日),均可以延缓DKD的发生和发展。
DKD患者生活方式的一些小误区
误区一:DKD患者通过尿液流失大量蛋白,因此需要多吃含有蛋白质的食物补充。
真相:高蛋白饮食其实是DKD进展的危险因素。大量蛋白尿患者,进食高蛋白饮食,不但不能有效改善低蛋白血症,还会加速肾功能进展。应控制每日蛋白摄入量在0.8克/千克体重/日为宜。
误区二:DKD患者出现尿量减少,多饮水可以增加尿量。
真相:DKD患者出现少尿,是由于肾小球损伤导致肾功能下降,此时多饮水虽然可以使尿量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饮水量远多于增加的尿量,使得每日总入量多于每日总出量,加重了水潴留,增加心肾负担,严重时还可以导致心率衰竭。因此,DKD患者一旦出现尿量减少,应控制饮水量及粥、汤、奶等液体的摄入量,并监测每日出入量,以保证出入量基本平衡。
误区三:DKD患者不可以食用豆腐。
真相:DKD患者进食蛋白质应以优质蛋白为主。所谓优质蛋白主要包括肉、蛋、奶及大豆蛋白,所以DKD患者可以食用豆腐。不过,应注意每日蛋白摄入量不要超标,同时避免食用大豆以外的其他杂豆食品。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糖尿病肾脏疾病相关知识,定期严密监测、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让DKD远离自己。
【参考文献】
1.Saeedi P, Petersohn I, Salpea P, 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diabetes prevalence estimates for 2019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 and 2045: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ebetes Federation Diabetes Atlas,9th edition[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9,157:107843.
2.Hou JH, Zhu HX, Zhou ML, et al.Changes in the spectrum of kidney diseases:an analysis of 40,759 biopsy-proven cases from 2003 to 2014 in China[J].Kidney Dis(Basel),2018,4(1):10-19.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41(4):388-410.
4.behavioural weight loss intervention on nephropathy in overweight or obese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Look AHEAD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J].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 2(10): 8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