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之声 | 科学跨年,大有可为
新年伊始,“北京科协”微信公众号正式推出“科协之声”栏目。栏目将围绕科技创新、科协组织等话题,刊发评论文章,在重大科技事件、社会热点话题中亮出立场、发出声音。
撰文/柯嘉平
年度前沿科技盘点、顶级科学家现场激情演讲、观众与科学大咖线上互动……2023新年之际,北京市科协推出的颇具创新性与知识含量的“科学跨年”系列活动,为各类跨年秀带来了新风尚。这种新风尚,无疑是我国创新氛围营造的重要体现,是创新文化培育的重要环节。
▍培育创新精神,打造跨年时代新风尚
这些科学跨年活动中,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主办的“2023科学跨年之夜”以电视节目形式进行,邀请了十余位院士专家,围绕航天科技、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粮食安全、“双碳”目标、数字经济、科幻科普等主题接力发表演讲,因其丰富的内容,精良的制作而广受好评。据统计,这个节目通过电视大屏与互联网小屏的联动,全网总传播量高达2.3亿次。
此外,北京市科协推出的2023年科学跨年系列活动还有青少年科学跨年时光趴、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决赛、2022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发布、首都科普好书榜单发布、《科技创新小达人》年度盛典等,着力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全社会公众学习科学的热情,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
与此同时,一些机构也利用自身特色优势举办了不少精彩的科学跨年活动。其中,由中国科学院举办的以“复兴路上的科学力量”为主题的科学演讲直播活动,从2022年12月31日上午9点开始,一直持续到2023年1月1日零点30分才结束,时长超过15个小时。受邀科学家们从大脑信号、航空航天、双碳、火星探测、黑土地保护、兔类的起源与演化、电磁学与电动力学等话题出发,分享了诸多与人类生活、国家发展紧密相关的科学知识。本次跨年演讲引起网民广泛关注。
此外,一些深受青少年等群体喜爱的科普、科技类网站也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举办了“写给科学家的6封信” “跨年夜——科学家陪你涮火锅”等科学跨年活动,同样受到了众多网友的热捧。
这些科学跨年活动形式有趣、内容丰富,既帮助观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触达人心。“最前沿的科技,最有趣的科普,最炫酷的科幻,最崇高的精神”,有观众在欣赏科学跨年活动后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顺应时代需求,搭建新型科普大平台
“科学跨年”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早在2017年,部分科学家就自发开展了科普新年演讲,陪公众迎新年。随后,越来越多机构和媒体加入进来,以不同形式提供高水平的科学迎新年大餐。2020年年底,北京市科协率先将科学跨年演讲搬上电视屏幕,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2021科学跨年之夜”活动,实现大屏与小屏联动,“科学跨年”正式在民众年底文化生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不同于传统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娱乐性跨年晚会,这些“科学跨年”活动具有突出的科学情怀和鲜明的公益特色,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公众尊重科学、尊重创新的意识,更蕴含着向科学及科学家致敬的美好深意。
曾观看过科学跨年演讲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理事长徐兵河就表示,希望这样的科学跨年方式未来能够成为“传统”,成为习惯,成为不可或缺的跨年潮流。参与了2023年科学跨年演讲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德良说,这些节目非常接地气,看到网民评论都很正面,很荣幸作为科研工作者能参与这样的全民科普活动。
北京市朝阳区科协副主席玉红在观看了“2023科学跨年之夜”激动地表示,在新年这样一个标志性时间节点推出这样一场科学盛宴,体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北京市科协将科学文化和创新工作相结合,以当下最流行、人们最喜爱的方式进行科学传播,是对科普工作的有益探索,也为我们基层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很多普通观众也对科学跨年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一位王阿姨带着9岁的孩子偶然看到了北京广播电视台正在直播的2023年科学跨年演讲,感觉非常惊奇。她表示,这个科学家参与的跨年演讲太好了,小孩特别喜欢,虽然有些话题有点“高深”,但孩子跟我说明年还想看!
科学跨年,让不同年龄与阶层的观众在迎接新年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为科学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平台。因为“跨年”是人们普遍期待的特殊时刻,具有重要的仪式感,这时候如能吸引住人们的眼球,往往能起到比平时更好的传播效果。
▍丰富科学文化内涵,折射人类科技创新重大突破
实际上,在重大的节日开展科普讲座,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圣诞科学讲座。由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迈克尔·法拉第于1825年发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只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四年。在圣诞科学讲座开展的同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人类从农耕文明时代开始进入工业技术文明时代。
一个社会的科技突破必然会带来科学文化的兴起,而科学文化的流行又往往折射出人类的科技创新正在发生重大的突破。科学跨年为我国科学文化的流行增添了新的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即将迎来重大突破,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事,也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公众科学素养的同步提升。如何让公众更能接受科学,产生更多的兴趣呢?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在“跨年”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有声望的科学家在一个合适的平台发表高关注度的科学话题,往往更易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望,使“高冷”的科学知识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当然,由于科学类节目本身具有高门槛,其受关注程度与娱乐性强的文艺跨年活动尚有差距,但相关尝试毕竟为科学传播在竞争激烈的“跨年档”争得了一席之地,显示出公众对科普的旺盛需求。
▍培育创新文化,夯实科技创新事业根基
当然,一次性的科学跨年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可能有限,但若持续不断地坚持,吸引带动更多的科学机构、科研人员来参与举办更高质量的类似活动,就有可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吸引更多普通公众关注科学、爱上科学、参与科学,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解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逐步树立起科学精神、科学思想,进而从整体上提高科学素质。
以首都北京为例,在北京市科协等单位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各相关单位、广大科技工作者上下一心,牢牢把握新时代大科普定位,积极构建社会化协同大科普的格局和党政协同、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机制,成功打造出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科普品牌。其中的“首都科学讲堂”全年每周52期持续不断举办线上线下科普讲座,积累了丰富的专家资源和群众基础,“科学跨年之夜”也因此应运而生;北京市十六区踊跃举办科学素质大赛,选拔出最优秀的选手登上年度“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总决赛”的舞台;每月“科学”流言榜八年来坚持每月发布辟谣信息清朗网络空间,为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发布奠定坚实基础;北京科学中心多年来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科技创新小达人》年度盛典因此而水到渠成;首都科普创作持续繁荣,新作佳作不断涌现,“首都科普好书榜单发布” 正当其时……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达成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需要有资金、政策等要素支撑,更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鼎力支持。其中的关键一环就是大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培育具有深厚根基与本土特色的创新文化。
科学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向前的。公众科学素养的一个核心就是科学精神,而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与灵魂,也是现代社会对科学事业的必然要求。当公众提升了科学素养,必定带动其创新精神与探索精神等的培养,有助于全社会创新文化的培育。当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具有了深厚而优良的创新文化,不仅有利于推动包括科技在内的创新事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我国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创新文化犹如肥沃的土壤,是整个科技创新事业的根基,培育、巩固好这个根基,就能够进一步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攀登新高点,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