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朝阳区最美科技工作者丨李毅:深耕科技教育 诠释“最美”的坚持
获评2022北京市朝阳区“最美科技工作者”,李毅坦言,“我的背后是一整个科技教育的团队,他们付出得很多,最美的不是我一个人,他们每个人都是‘最美’的。”
撰文/记者 李晶 编辑/贾朔荣 图/除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希望的角落”是他教师生涯的起点;二环路边的一座古庙、几间小平房是他曾经播撒科技种子的教室。此后二十余载,他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到更多校园,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眼中闪烁着对科技的热爱,心中萌发出投身科技发展的理想。他就是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最美科技工作者”——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馨园分校课程主任、高级教师李毅。
持之以恒的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的坚持……李毅一连用了几个“坚持”说出了对“最美”的理解。在科技教师岗位上,他用坚持,带领学生在区级、市级、国家级乃至亚太地区机器人比赛中斩获佳绩;他用坚持,带领青年教师团队突破创新;他用坚持,推广形成可复制的校园特色科技活动发展模式;他也用坚持,诠释了心中“最美”的样子。
▲李毅(摄影/北京科技报 丁林)
○ ○ ○
连着几天睡不着觉
在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的“圈子”里,李毅算不上最早的参与者,但许多的“第一”“首次”却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
2005年开始,朝阳区每年举办一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由于区级赛事的规模较大、项目涉及广泛,前三届赛事均由区内师资力量较强的中学轮流举办。2008年,第四届赛事筹备在即,已调任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中心小学负责科技工作的李毅深思许久,撰写了详细的筹备执行方案,信心十足地向区科协和区教委提交了由小学全面承办比赛的申请。
因为朝阳区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是辐射全区中小学生的竞赛项目,承办赛事要综合研判申请者在师资、执行、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与有办赛经验的学校相比,将区级赛事交给未办过大赛的学校尤其是小学,主办方接到申请后很是犹豫。
赛期越来越近,为了打消主办方的顾虑,李毅将申报方案不断完善、细化,还找到了多次承办赛事的陈经纶中学分校的马玉芳老师担任本届大赛顾问,做好赛事的各项筹备工作,最终拿下了筹办资格。
赛事筹备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推进着。然而,赛前一周,主办方突然提出将小学组比赛交给李毅所在学校举办,中学组比赛还是交给中学来办的建议。
对此,李毅并没有轻言放弃,他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带领南磨房中心小学的教师团队齐心协力且创新性地办好本届比赛。于是,他又找到了学校所属潘家园街道,由办事处副主任主持召开协调会,邀请区科协、交通队、小区物业等多个部门领导到场,一并筹划赛事工作。最终议定:赛事当天,交通队负责协调指挥调度停车事宜;派出所派出民警在学校附近维护秩序;小区物业派专业人员全程保障用电安全;街道办事处各办公室大部分工作人员也将为赛事活动提供协调、保障。“这是朝阳区首个街道办事处参与的区级青少年科技比赛案例”,区科协领导参会时感慨道。
给主办方吃下了“定心丸”,李毅却开始失眠了。他带领团队进入了紧张的赛事筹备倒计时冲刺阶段。本就心思细腻的他,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对各项安排进行预演,睡梦中闪现出可能出现问题的点位,他会马上起来记在本子上,并制定好预设解决方案。教室如何布置、桌签如何摆放、楼宇各层的引导由谁负责……
在安全保障方面,他们真的遇到了难题。因为组织机器人比赛赛事的特殊性,学校现有的平面图和安全疏散图并不完全适合本届比赛的组织安排,需要较大调整才能保证安全,于是李毅当机立断,没有适合的安全疏散图就自己画。他用了几天时间,将学校的赛事安排图和安全疏散图一笔一画地勾勒出来,而且比工程设计图更易懂、更明确。有了这几张图,李毅在安全保障上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我想得再细致,也需要大家的支持。”李毅浅笑着回忆道,“在所有人的帮助下,赛事当天的每一个细节都落实非常到位,没有出现一丝纰漏。”
其实,当天还有一个插曲。在赛事全部完成后,之前有过犹豫的主办方负责人找到了南磨房中心小学校长,不仅对曾经的犹豫表示了歉意,还难掩激动地说:“没想到赛事放在小学举办,成为了目前办过的最好的一届”。
▲李毅在北京市“无废校园”说课赛上,分享废旧纸质用品在学校科技特色(模型)项目上的应用情况和实施经验
○ ○ ○
在机器人项目上越走越广
“在机器人项目上,我的领路人是王德庆老师。”李毅最初担任的是信息技术老师,对机器人项目并不十分了解。一次契机,区科协为区内几所学校提供了经费支持,其中就有李毅所在的小学。于是,他开始带着学校的青年教师,在机器人项目中投入更多精力。
“开始只是带着孩子们参加机器人兴趣小组,后来慢慢才参加比赛。”李毅在这个项目上与学生一同学习成长着。为了让孩子们在机器人项目上有更长远的发展,他辗转结识了很多这一领域知名的专家,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王德庆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一句话,李毅至今铭记着。谈起机器人项目,王老师叮嘱说,“做机器人项目要有决心坚持下去,干不下去就放弃,是不行的”。
话语虽朴实,却让李毅放下了一直以来的犹豫,既然选择要做机器人项目,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此后,在王德庆和第二位领路人韩继彤老师的帮助下,李毅有了更多深入了解机器人项目的机会。“哪里有比赛、有培训活动,他们总是叫上我一起去,并毫无保留介绍经验丰富的前辈和机器人竞赛项目。”李毅直言。自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深度的参与让他结识了许多机器人领域的“圈内人”,对机器人项目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2006年,李毅首次带领孩子们备战区级赛事。赛制是两个机器人遵循轨迹接力传送物品,两名参赛学生一举拿下了机器人接力赛的一等奖第一名,后来又在市级比赛中以几分的微弱差距获得一等奖第二名。
几年后,李毅又带领着田行建、张铭绮两名同学参加了亚太地区的机器人比赛。他们一行三人来到澳大利亚,经过三天激烈比拼,最终赢得了银奖的好成绩。如今,科技的“种子”萌芽并茁壮地成长着,两名学生始终保持对科技的热爱,已经分别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专业和计算机技术专业毕业,并热情饱满地投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
“还有一名叫王子龙的孩子,虽然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但他早已经从参赛者成长为指导老师。”在李毅的印象里,王子龙是个瘦瘦的、调皮的孩子,高中时期曾参加过在美国举办一届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拿到冠军。后来,上了大学的王子龙,还经常回到自己的高中和小学给学弟学妹们作指导,他们参赛的证书上,王子龙的名字已经写在了指导老师的位置。
作为比赛的参与者,李毅带出的学生屡创佳绩,为学校在科技特长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积累下深厚底蕴,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与认可;而作为比赛的组织者、推广者,李毅不仅再一次筹办了由小学承办的第七届区级机器人赛事,还以顾问、裁判等不同身份直接参与到第六届、第九届、第十二届等多届区级乃至部分市级机器人赛事中,学校也被区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认定为“朝阳区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机器人竞赛试验基地”,每年承办该项赛事。
第六届朝阳区青少年机器人比赛在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举办,李毅被聘为顾问。他毫无保留地提供了自己之前的办赛经验,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第四届赛事的组织方案、办赛经验,还通过培训与备赛团队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比赛的各项内容设置及创新方案。
比赛前一晚,李毅和韩继彤一同帮忙布置赛场,谁知办赛的王老师因劳累,腰伤复发,情况严重,被急救车紧急送往医院救治,无法赶上第二天的比赛。
“剩下的活儿,我和几位现场的科技辅导员都安排好了,现场布置也到位了。”忙完,李毅半夜才回到家。第二天,他又早早到了赛场,为赛事进行做好保障协调。
▲李毅与学生专注讨论机器人项目的搭建、编程
“后来,我们又组织承办了第七届比赛。”2010年,李毅调到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当时这是一所区级科技示范校。2011年的第七届朝阳区青少年机器人比赛在这里举办,这也是李毅促成的第二次由小学承办的区级机器人比赛。截至目前,区级机器人比赛,只有第四届与第七届是在小学承办的,其他的都是在中学或九年一贯制及十二年一贯制的中学校区举行的。
李毅在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的7年中,在学校领导的重视、科技团队及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先后把学校打造成为市级科技示范学校,并荣获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天文)分团这一北京市科技最高荣誉。
○ ○ ○
在参与中有所收获
李毅对创新情有独钟。他在举办的赛事中也经常有意外之举。为了让比赛与以往相比更有新意,让参赛的师生和人员能有便捷的了解机器人的途径,同时给机器人项目的相关厂商提供现场展示机会,他曾在第四届赛事中增加现场展示项目。
他将机器人项目的各分类赛安排在学校的三、四层举行,学校的一层和二层,特意安排出空间给项目相关公司进行机器人展品展示和互动。孩子们比赛时,带队的老师、比完赛的学生可以在这里互动体验和交流;比赛后,孩子们也可以在这里感受最新的机器人产品和操作。“还有位观赛的领导特意将家里的孩子接到现场,观看这里的机器人展示,感受科技的魅力。”李毅回忆道。
▲李毅组织学生在延庆野鸭湖记录和辨认动植物
除了机器人项目,科技教育还有更多丰富的内涵,李毅乐在其中,也鼓励孩子们享受其中的乐趣。
他策划并促成了朝阳区中小学生动植物摄影作品评选活动的成功举办,截至目前这项活动共举办了三届,每一届都将孩子们的作品成体系地梳理出来编辑刊出,让孩子们在接触大自然的同时,收获知识,种下兴趣。
“第二届赛事增加了答辩环节,安排了摄影、生物学等方面的专家现场给孩子们提供指导。”对于李毅而言,拍摄作品是一方面,上下求索的过程则是另一方面。他希望,孩子们真的在参与中有所收获。
他为孩子们找来各领域的专家,现场给予指导。摄影专家和孩子们探讨拍摄技巧,给出优化建议;生物学、植物学、昆虫学等领域专家对拍摄的内容给予讲解,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孩子们参与的是摄影比赛,却收获了各方面的知识,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个一举多得的事儿。”在李毅看来,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是通过某一专业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未来需要的是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我们不能把孩子完全束缚在课本知识、学科知识、专业知识上,一定要去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李毅成立工作室,辐射带动了朝阳区多所学校科技特色项目的开展
如今,李毅在科技教育领域已经深耕二十余年,从教的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和垂杨柳中心小学馨园分校(原南磨房中心小学)均由区级科技示范校成为市级科技示范校,前者荣获北京市科技教育最高荣誉——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天文)分团认定,在三年一次的全市重新横评中蝉联三届答辩评审认定;后者获得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模型)分团认定,在三年一次的全市重新横评中蝉联两届答辩评审认定;他还协助全市多所中小学校获得了金鹏科技团荣誉称号。此外,李毅本人也被聘为朝阳区教科所人工智能、跨学科兼职教研员,区级学科评议组专家及朝阳区入库科普专家。
谈到获评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最美科技工作者”,李毅坦言,“我的背后是一整个科技教育的团队,他们付出得很多,最美的不是我一个人,他们每个人都是‘最美’的。”
▲李毅及学校团队与两院顾诵芬院士视频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