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问题一大堆
文/记者 程莉
目前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相当一部分成分的检测方法没有国标,只有企标。标准化跟不上,检测方法不过关,市场监督就很困难。
2015年第七届食品科技北京论坛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多数消费者也认为产品品种杂乱、价格虚高、虚假产品充斥市场,对保健食品行业信任度较低,我国保健食品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但调查也发现,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中老年人需要服用保健食品,45-60年龄段的消费者甚至100%认为中老年人需要保健食品。
低水平同质化问题严重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12亿,但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人也都越来越关心健康,保健食品却卖不动呢?
北京食品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保健食品评审专家金宗濂教授指出,低水平同质化严重影响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早在1995年,为方便业内人士讨论,金教授就提出了保健食品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概念,也获得了业内认可。
第一代是最早的保健食品,1995年保健食品行业立法之前,产品上市之前连功能评价都不用做。比如自古以来大枣有什么功能,产品里有大枣,就可以宣称产品有什么功能。1995年立法,1996年开始执行后,保健食品必须做功能评价。如果产品只做功能评价,知道其中某项功能有效,但是说不清楚功能因子,更说不清楚功能因子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作用机理,就是第二代。
保健食品有三个重要的量来保证功效:最低有效量,有效剂量范围,以及安全量。第二代这三个量都不太清楚。金教授指出,现在大量保健食品都是第二代,功效是客观存在的,功能因子却并不清楚。但是欧美、日本、韩国等不承认第二代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一定得是第三代产品。
第三代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结构、作用机理,包括量效关系都清楚,其中保健食品的作用机理是指“能明确说出为什么某种保健食品有某种功能”,是用现代科学来解释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保健食品市场第三代产品还是少数。
厂家为了尽快让新产品进入市场,往往申报一个最容易申请的功能,如增强免疫功能。而跟疾病有关的功能,如降血脂、降血压、减肥、抗氧化等老年人很重视的功能,因为都要做人体实验,申报比较困难,厂家申报比较少。我国现有1万多种保健食品,60%都是增强免疫功能的,产品在低水平上大量重复。因为效果不明显,人们自然不愿意购买。
除现有已批准允许申报的保健食品27项功能之外,大家迫切需要的一些新功能产品还没有,比如如何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改善老年人骨关节炎等功能。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冒风险投入,国家也没有政策对做这类工作的反馈和回报。金教授表示,业内人士都在此方面提出建议,希望新的管理办法能考虑这些问题。
无国标导致监管困难
“现在保健食品被诟病的另一个大问题是违法添加。”金教授指出。产品里添加了一些食品里不能添加的物质,比如缓解疲劳就加违禁兴奋剂、降糖的保健食品添加降糖药等。我国保健食品已经批了1.5万多个,有效果不好的产品,但如果效果特别明显,反而很可能存在违法添加,会出安全性问题。
当前,有国标的保健食品的标志性成分的检测方法研发跟不上,存在技术问题。目前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相当一部分成分的检测方法没有国标,只有企标。如何进行市场监督?没有国标,标准化跟不上,检测方法不过关,市场监督就很困难。
某些企业申请时产品合格,获得审批后生产上市却偷偷添加非法物质,新《食品安全法》规定以后要严格监管,不能再重审批轻监管。不过,金教授认为,监管机构还是对违规企业罚得太少,违法成本太低,守法成本反而较高。
今年10月开始施行的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新《食品安全法》中对保健食品有了新的规定。其中,第七十五条规定:“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应当包括原料名称、用量及其对应的功效;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原料只能用于保健食品生产,不得用于其他食品生产。”金教授解释说,新规定引导人们研究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和量效关系、作用机理,更快发展第三代产品。北京食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峰也表示,科技是保健行业的灵魂,应加大科技投入,克服低水平重复,努力创新产品。
莫把食品当药品
老年人一般都有代谢综合征,比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金教授建议大家要按营养学会的规定合理膳食,如果已经是病人了,在服用药物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保健食品配合治疗,比单吃药物效果好。
那么如何科学选择和食用保健食品呢?金教授建议大家首先要选择正式批准的有文号和保健食品标志的产品。其次,一般大品牌比较可靠。拿到真的保健食品后,应当按照说明书上的推荐量规定来食用。金教授说,保健食品量效关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最低有效量,也就是吃够一定量才有效,这意味着吃保健食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可以擅自减量,要连续吃,一般吃够一个月甚至两三个月才会有效。当然也不是多多益善。最后还要注意看说明书上的警示语,比如大豆异黄酮会提醒消费者要经常做妇科检查防止类雌激素引发乳腺癌等。
保健食品是低剂量长期作用在人体内调节生理活动,药品是高剂量短期内达到治疗功能。面对鱼龙混杂广受诟病的保健食品市场,徐峰认为:“我国的保健食品存在逻辑问题,即保健食品像药品,不像食品;保健食品当药品卖,不当食品卖;把保健食品当药品吃,不当食品吃。”
1998年卫生部发布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部分采用了《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2年修订版)关于洁净厂房方面的内容,在编写格式和内容方面,参照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可以说是药品GMP简化后形成的,规范要求相差不大。但徐峰和金教授都认为,保健食品没有必要遵守接近药品的GMP。徐峰认为保健食品要么像药品、要么像食品,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因此没有做独立良好生产规范的基础。如果要做药品形态的保健食品,可以遵循药品GMP,如果想做食品形态的保健食品,按照食品生产的规范或做一些特殊条款加以补充即可。
问题就在于,两种产品生产和经营理念不一样,食品组织生产是大批量单一品种,微利多销;而药品生产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利润较高。所以在企业方,更愿意将保健食品做成药品的形态,谋取更高的利润。金教授指出,由于保健品本身往往做成药品的形态,再加上很多不恰当的宣传,让大家把保健食品误当成药品,甚至比药治疗效果更好。我国95%以上的保健食品都是药品形态。由于跟药品看齐,价格较高,一般人不愿意吃。针对这种问题,徐峰认为应使保健食品去药品化,回归大食品属性,同时保健食品行业应交由市场调节,政府在制定法规前应该首先设立软课题,真正地多方调研,遵从行业发展规律制定既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又适于行业发展的好法规,规范市场,惠及民生。使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适应大健康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