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科学小记者青睐的竟然是TA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5-31 23:30:19   阅读量:0

原标题:2017全国科技活动周北京主场,最受科学小记者青睐的竟然是TA

文/记者 杨京宁 编辑 刘昭

“我在一个展位上看到了很多海星,它们摸起来硬硬的,还有一股咸味,讲解的阿姨说,这是为了让海星生存而模拟的海洋环境。”

“我今天发现了一个射击的装备,起初还以为是游戏,采访后才知道,这套系统竟然是真正应用于军事的!”

“我今天品尝到了现场制作的高科技冰激凌,太神奇了……”

5月20日,全国科技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启动。京津冀“万名科学小记者”的代表们也来到了现场探访。人机交互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虚拟现实游戏……一个个科技感爆棚的展示项目令科学小记者们兴奋不已,直到当天晚上,小记者微信群还异常火爆,一条又一条分享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科学小记者合影

5大板块200多个项目,全方位撩拨小记者好奇心

本届北京科技周围绕着“科技强国,创新圆梦”这一主题展开。在主场活动中,数百个科技项目被分成了5大板块,分别是:“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科技重大创新成就”“科普智力成果”“科普乐园”以及馆外体验。这些板块各具特色,分别运用实物模型、互动体验等方式来吸引观众,同时全面、立体地展示自己。

科技扶贫,北京在行动

步入“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展厅,满眼皆绿,夏日的燥热似乎瞬间消失。据北京科委伍建民副主任介绍,这个展厅里一共有35个展项,主要向大众展示定点扶贫、片区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等方面的工作成效、科技成果、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北京油鸡养殖技术、牦牛奶深加工技术……“科技扶贫”展厅里的一个个展位布置得或似花园,或如田野,走近去看,香槟色的月季花旁还写着“球根花卉”的科普小知识;仔细去听,小记者已经开始向家长讲解那些农副产品的由来。“我本来对‘科技扶贫’不太感兴趣,但是经过采访,我发现科技其实能对祖国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一位小记者笑着说道。

科普乐园,小记者们都玩儿嗨了!

本次科技周主场活动人气最高的板块恐怕非科普乐园莫属了,这也是科学小记者们流连最久的展厅。据伍建民副主任介绍,主办方特别关注展项的科学性、趣味性、参与性,以及互动性和体验性。这不,有展商直接在现场开了一家“冰激凌店”,邀请小朋友们免费品尝并亲手制作。

据了解,这家开在现场的“冰激凌店”主营的是只有在米其林三星餐厅才能吃到的分子冰激凌。所谓分子冰激凌,就是基于化学原理将奶油原本的分子结构重组,从而产生一种不同于普通冰激凌的口感。

除了分子冰激凌,科普乐园里还有几何机器人、数字天象厅、基于虚拟现实的滑雪平台、电子软笔书法体验等各种有趣的项目,科学小记者们一边体验一边采访,玩得不亦乐乎,他们的欢乐也引起了其他媒体的关注。

全国科技周北京主场刮起“蓝色小旋风”

跟随小记者的脚步,我们不仅看到了3D打印髋关节和人体脊椎假体等充满黑科技气息的产品;体验了嫦娥五号自动机械演示模型,直观感受在月球表面的采样过程;还进入了火箭发射场漫游体验项目,通过与真实的火箭发射场极其相似的场景重走航天员的“飞天之路”。

因为身穿统一的蓝色马甲,每到一处专业的采访姿态都引发围观,被戏称为“蓝色小旋风”的科学小记者们成为本届科技周上的一道风景线。

当走到电子软笔书法体验区时,一位有着书法功底的小记者忍不住提笔写了起来。这一幕吸引住了中央电视台的镜头,央视记者对科学小记者进行了七八分钟的采访,询问他对本次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的印象,而小记者也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身穿北京科技报蓝色马甲的小记者正在“教”央视主持人写书法

最受小记者欢迎的展项竟然是TA

有趣的采访激荡着小记者们的采写热情。几天之内,小学组和中学组的稿件都已交回。从孩子们略显稚嫩的笔墨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人工智能备受孩子们关注。

多一半的小记者文中都提到了机器人,包括各种智能硬件。机器人“小薇”、舞蹈机器人、保姆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小记者们深入细致地向工作人员询问机器人原理、性能、发展前景。有的同学还跪在地上近距离观察、亲手操作。

延庆四中杨晨曦在文章中写道:“它们不仅完成的效果好,而且速度还快,整体效率比人力要高多了。你们说,机器人这么厉害,能不受人们欢迎吗……我开始有了一定的危机感:如果人类再不努力,未来就会被高速发展的科技世界所淘汰,那将多么可怕!当然,我们一定不会落后,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不能落后!”

3大类主题活动燃爆今夏

据了解,北京科技周主场除了260多个展项以外,还举办三大类22个主题活动。

一是包括全国青少年创意工程挑战赛在内的科学竞赛,面向京津冀、山西、山东、安徽、四川、内蒙古等全国10余个省区市60个中小学生团队,于5月20日、21日两天开展工程结构、物联网传感器等方面竞赛。同时,组织科普讲座和互动,邀请《中国儿童视听百科·飞向太空》图书编委会主任欧阳自远院士或其他专家进行演讲,并与现场的观众和读者们进行互动问答。 最后,为少儿群体提供现场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的机会,让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亲身感受科学、认识科学、热爱科学。


 优秀作品展示

科技扶贫,从传统文化开始

——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采访报道及感悟

文/延庆一中科学小记者 侯佳兴

5月20日,延庆区科学小记者团来至民族文化宫参加了京津冀“万名科学小记者”实践采访活动。

包括我在内的第一小组开展了以“科技扶贫,精准脱贫”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期间我主要以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扶贫模型进行了浅显的调查。其中“依文·西南绣娘 中国手工坊”和“唐人坊贵阳非遗学院”中所体现的科技影响力和传统文化传承尤为引人注目。

中国手工坊

中国手工坊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精准扶贫模型,是以发现传统手工艺人,发现传统纹样元素,发现生态原乡为基调的扶贫指向型机构。从该展位负责人处我了解到,中国手工坊已有100余座位于原乡村寨的绣梦工坊,3000多名绣娘,1000多种纹样……

“我们出去打工一个月能挣两三千,现在在家里做绣工一个月也能挣两三千,还能照顾到在镇里上学的孩子。”展台旁的一位穿着民族服装,操着一口南方口音的阿姨感慨道。

唐人坊贵阳非遗学院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本着公益办学、教育扶贫的宗旨,唐人坊与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合作办学,开办唐人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开设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招收贵州贫困学生学习传统绢人制作的各项工艺,资助学费、生活费,毕业后提供就职岗位。

活动现场,唐人坊重点展示了这几年的精准扶贫成果,展出了贫困学生制作的蜡染、苗绣制品,以及少数民族唐娃娃。

其中湘绣是以图案区别于其他种类绣艺的,兼以配色而著称。一旁专注于刺绣的小姐姐成为了我的采访对象,她为我介绍了有关湘绣的知识和架子上的绢人服饰。带有飘带的服饰,姐姐称其为条装。一条飘带的制作就要一两星期之久,而一只衣袖上的花纹绣制就要耗时半年之久(日日不停地制作),可知这一身民族盛装从初步设计到完工至少需要三年的心血。


可折叠人工晶状体造福白内障患者

文/延庆四中科学小记者 杨皓

5月20日,我与延庆区25名可爱的科学小记者一同来到了北京市西城区的民族文化宫,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在这里举办。本届科技周以“科技强国 创新圆梦”为主题,通过大型科普博览,采用视频、图片、实物模型、互动体验、娱乐游戏等方式主要展示科技扶贫精准脱贫成果、优秀科普展教具和科普图书、科普互动产品。

我们小组的参观主题是“科技重大创新成就”。这个展厅展示出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设计图、架构图、施工图等“三张图”的战略部署,充分宣传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等“三城一区”建设,还展示了我国在生命科学、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深空深海五大领域的重大成果,以及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思路规划与重点任务。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述的“我国科技的进步”。以前,人们患了白内障只能用“针剥法”,也就是用针把患者眼球玻璃体上的污点剥离掉,提高他(她)的玻璃体透明度,从而清晰地看到物像。然而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在人们不断地创新下,科学家们发明了可折叠人工晶状体,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本次参观让我体会到了科技的创新发展对我国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科学小记者,如果我们不更加努力地学习,将来怎能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出谋划策?


人类再不努力将会被科技世界淘汰

文/延庆四中科学小记者 杨晨曦

5月20日,我们科学小记者一行来到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了“北京科技周”社会实践采访。参观完形形色色的科技展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会大幅度地代替人力。

在我参观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机器人,可以干各种各样的事。有的机器人可以放音乐和播放MV,音质和画质真的都超级好。而且这种机器人还有一个专属的名字,叫“小薇”。虽然她是机器人,可是她也能动、也能对人微笑,笑得还很可爱呢!

有的机器人还可以当保姆。当你独自在家没人照顾时,只要有他,你就不用担心了。如果你发烧了,可以亲切地呼唤它,它会为你端水、为你买药,还会为你量体温呢!如果你饿了,会帮你订外卖;如果你懒得做家务,还会帮你做家务。多么厉害啊!

还有在一些大工厂里,很多流程都是通过机器来完成的,比如制作冰红茶,它们不仅完成的效果好,而且速度还快,整体效率比人力高多了。你们说,机器人这么厉害,能不受人们欢迎吗?

人类真是步入了一个更加高科技的时代,所以我开始有了一定的危机感:如果人类再不努力,未来就会被高速发展的科技世界所淘汰,那将多么可怕!当然,我们一定不会落后,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不能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