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恩气候大会上的“两个美国”
美国“官方”与“民间”对于气候大会的分裂态度,直接透射出了其在发展与应对中的“纠结”。
撰文/李瑛(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与能源项目专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COP23)于11月6日-18日在德国波恩召开。据笔者现场观察,会议期间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直以超级大国自居的美国竟然分裂成了“两个”:一个美国代表团人烟稀少,大门紧闭;而另一个则热情似火,来者不拒。这一分裂的局面直接透射出了美国的“纠结”。
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宣布打算退出《巴黎协定》时说:“《巴黎协定》真正目的是损害美国经济。如果坚持《巴黎协定》,意味着到2040年,美国将损失超过3万亿GDP,650万工作机会以及86%的煤炭产量。”“美国优先”在特朗普的决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此次COP23举行期间,美国官方代表团一共只来了48人,比2015年巴黎会议的半数还少,自打大会开始就闭门谢客低调行事。与“官方代表团”相对应,美国还来了一支阵容强大的“民间代表团”,仅耐克、沃尔玛、玛氏、花旗银行等商界代表就有630余人,这让不到50人的美国政府代表团相形见绌。
说是“民间代表团”,但其中也有不少政界代表,以加州州长、俄勒冈州参议员、维吉尼亚州州长、达文波特市市长、匹斯伯格市市长等为代表的政界人物都参与其中。他们在大会园区外建立了自己的美国馆——“美国气候行动中心”。中心外写有“WE ARE STILL IN” (我们还在)的条幅迎风飘扬,让人们感觉到美国民众与美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差异。
“民间代表团”负责人之一,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公开说,美国政府拖欠联合国气候变化署的1500万美元,如果赖账,“我来付好了!”COP23大会上,他宣布再投资5000万美元,将2010年启动的“告别煤电”项目扩展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这些钱将用于支持民间组织的环保行动。
11月11日,美国加州州长布朗和布隆伯格一起发布了“美国的承诺”第一份报告,详细描述了美国各州、城市和商界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行动,试图向世界证明美国还是在完成《巴黎协定》设定的减排目标的正确跑道上。
但美国这种只顾眼前“独善其身”的姿态,极大地动摇了强调和依赖各国自觉执行气候治理体系的信任基础和严肃性。《联合早报》曾发表评论认为,原本的超级强国,如今却大踏步地从世界舞台撤退,严重破坏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一个堂堂大国竟然可以言而无信,既订约又退约,把世界性协定当作儿戏,又怎能获得世人的尊重?
为期两周的气候大会,要么进行细节讨论,要么进行结果表决。但其实大家都知道,无论讨论还是表决,缺了美国这个世界第二碳排放大国,所有的一切或许都真的只是空谈。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但还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框架内,这样特朗普就可以按照《巴黎协定》的条款启动一个需要3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程序。也就是说,2020年时这很可能会成为美国总统大选的一个主要争论议题。特朗普相当于把“锅”直接甩给了下任美国总统。
与之相对的,作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的中国却重申将信守本身的承诺,并将同欧盟联手继续推动落实协定,和美国的节节后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共十九大报告更是三提气候变化、四提低碳,无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波恩气候大会上说,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坚定不移地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务实合作,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