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电视科学节目需勇担重任
科学类电视节目要从其他类型节目中把包括青少年在内的观众吸引过来,更需要大胆地创新,既要引入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性元素,推出一批“科学之星”,运用现代科技丰富节目的呈现手段,增加趣味性,震憾力,改变“板着脸说科学”的习惯,让科学“活”起来。
撰文/罗中云(北京科技报评论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的天宫、天眼、蛟龙号等近年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让国人倍感鼓舞。与中国科技创新成果齐头并进的是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与科普形式的多样化。比如最近,央视科教频道与中国科协合力制作的大型益智类科普节目《中国青少年科学总动员》播出,为青少年感知科学魅力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根据主创人员的设想,这档节目“着眼于展现青少年大胆质疑、探索求知、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体现科学的魅力和内涵,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关注和支持”。
应该说作为电视中的“冷门”,科学类节目要引起收视热潮或者较多的社会关注非常困难,能承载的功能或期望有限,但电视这种媒体形式能结合精美画面,极佳的声像效果以及灵活的互动形式传播科学内容,的确也是当下最好的科普平台之一。
此前,央视的《加油,向未来》以新奇的科学实验为主体内容,趣味性与娱乐性相结合,深受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欢迎。但抽样调查也发现,观众群体中,年龄偏小的小学生占了很大比例,节目之所以吸引他们,主要在于科学实验展现出来的“神奇”效果,节目一旦转为解释科学原理的画面,“收视率马上就下降了”。
观众喜欢看科学实验呈现的惊奇效果,却并不关心造成现象的理论解释,这不难理解。业界人士分析,就科学电视节目而言,国内外成功的样板很少,科学家认同、电视人满意和观众爱看这三个维度从某种角度说甚至是相互排斥的。如何在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的前提下,求得满足科学家与电视人双方要求的最大交集,是包括《中国青少年科学总动员》《加油,向未来》等科学电视节目的难度所在。
但有难度,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毕竟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科普进入大众领域,电视传播具有重大优势。在当下,大多数火爆的电视节目,往往都有很多的娱乐性元素,更容易引起电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激发其对科学的热情,就得从培养兴趣着手。科学类电视节目要从其他类型节目中把包括青少年在内的观众吸引过来,更需要大胆地创新,既要引入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性元素,推出一批“科学之星”,运用现代科技丰富节目的呈现手段,增加趣味性,震憾力,改变“板着脸说科学”的习惯,让科学“活”起来。同时也要坚持科学的严肃性,让娱乐服务于科学,两相结合,达成最佳的科普效果。
当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已进入新的阶段,需要千千万万创新型人才付出辛勤的努力,更要需要培养源源不断的青少年科技人才作为后备军。要实现这些目标,有赖于针对青少年科普氛围的营造,科学探索平台的搭建,以及科学实践条件的创造。
而科学电视节目,无疑是其中重要的载体之一,如何办好这些节目,发挥电视在科普中的优势,值得电视节目制作人、科学家、科普专业人士以及政府职能部门深入探讨,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