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小学生遇见苏轼”中的研究精神最应鼓励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0-23 15:47:40   阅读量:0

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研究精神、科学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能力。接触了一种学术思维,学会用各种得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文/记者 刘辛味

清华附小学生的苏轼大数据研究报告最近成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对家长参与拔苗助长的质疑、对教育资源差异的担忧等各种观点都在发声。不过,让我们抛开众说纷纭回到研究报告本身,看看这些小学生的作业中蕴含了哪些教育理念,作为家长和老师又应该怎样去引导。

首先应该明确,一些媒体报道时把小学生研究报告说成“科研论文”,并由此衍生出一些过度阐释和盲目拔高。发表论文只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环节,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的写作本身是门学问。从寻找选题开始,如何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如何搜索利用文献,如何将论文写好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与积累。绝大部分人并无学术研究经历,对科研流程、论文撰写不了解,才会出现拔高小学生作品的情况。清华附小的同学写出的不过是带有研究性质的报告,抛开“论文”二字,其实孩子们只是写了几篇新颖的课外作业。

家长在这次作业中的参与程度无从考证,不过我们也确实从小学生们的作业中嗅到了一些论文的味道。尤其是在选题角度上,既有开创性的也有发展性的,而且结合了今天的科技发展,与生活实际产生了联系。同学们对苏轼的研究,有美景美食角度的《唯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有名人旅游价值角度的《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也有人物关系角度的《苏轼的社交圈揭秘苏轼不同时期的朋友》等。

对小学生来说,无论选题是自己所想,还是受到了老师、家长的启发,通过不同方式了解苏轼,对课题参与者来说都大有裨益。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在教育学领域也是公认的。提出问题就意味着有可能运用创新思想打破传统,酝酿着新的突破。在研究方法上,同学们更是综合运用了科学研究方法,有调查问卷、软件统计分析,甚至在《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中运用了数学建模的方式,将苏轼对旅游景点的价值量化。虽然在研究中还存在对评价标准等问题未明确、结论说服力不强等瑕疵,但多篇报告提出的递进式问题体现出的较强逻辑性无疑是最大亮点。

当然,学生们笔法稚嫩,多次出现“我问爸爸”等词语。这也让很多人质疑是否有家长过度参与。因为清华附小的学生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引发了“阶级固化”的讨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虽然都经历了基础教育,但实际并不了解当今教育的发展。当教育模式与自己当年老师上课-学生听讲-作业考试传统模式不同时,本能地会产生一种质疑情绪。

事实上,启发式探究性学习早已在欧美不少国家的小学教育中得到应用,讲授知识只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不应低估学生的能力。学生能从自己的体验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清华附小作为优质小学,在教育改革方面肯定走得更深更远,但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先进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探索则应是未来发展方向,小学生写“论文”的情况今后肯定会越来越普遍。

作为家长来说,不应该仅仅盯着文章上不上档次,而更应该关注孩子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研究精神、科学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能力。接触了一种学术思维,学会用各种得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会让他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