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民科”:认为自己绝对正确,肯定不是科学家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8-02 16:16:00   阅读量:0

科学从来没有绝对正确,任何结论都可以被质疑、被推翻,而科学家们所进行的也正是这样的工作——与其说科学家们是在证真,不如说他们是最希望证伪的人,这也是科学不断进步的重要原因。

撰文/柯济

几年前,我接待过一位从湖南来的老人。

他拿出一份两百多页的手稿,说自己证明能量守恒定律是错误的。我至今记得他坚定的语气:“这将改变中国历史!这将改变世界历史!”我让前台姑娘给老人倒了杯热水,反复说明新闻机构没法进行学术评价,请他先投学术期刊进行同行评议。老人说他投过,但被拒稿。不过他不认为是自己结论有误,而是因为“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知道他发现的伟大,伸出“黑手”全面阻挠成果的发表。他甚至认为他从湖南来北京的一路上,都有人在跟踪监视他。

这位老者,是中国众多“民科”的缩影——其实,我认为这个名字不太准确,科学就是科学,研究经费来源于公共财政还是私人财产,不是被区别对待的理由——我更倾向于称呼他们为“偏执的科学爱好者”,其共同特征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所有质疑其结论的人,都是因为嫉妒或其它原因在打压他们。

对于这一群体,笔者的感觉非常矛盾。一方面,坚韧是我所崇尚的品格。我相信不少“偏执的科学爱好者”对科学都是真爱,他们也曾为了自己的坚持付出许多。另一方面,我真无法对他们予以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显示,他们对科学的坚持并非出于对真理的孜孜以求,他们需要的不是客观评价,只是被承认。

爱好可以被鼓励,但并不必然带来正确的结果,坚持也不能成为必须被承认的理由。科学发展到今天,各学科、学科内各方向的专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必须经过系统地学习和严格训练,才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从零开始另辟蹊径已经不太走得通了。

以“偏执的科学爱好者”最集中的数学为例。这是一个必须循序渐进的学科,要想系统掌握已有的进展,本硕博连读都嫌不够。如果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和知识积累的人,随意发明一些符号就说自己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说破解了这个猜想、那个难题,推翻了这个定理、那个推论,那无异于一个只读过《唐诗三百首》的人说自己“诗过李杜”——除了白眼,还让闻者如何认真对待呢?

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有科学研究的规范,例如严谨实验、精细推导、同行检验等。经过这一过程后,对于某个结论的支持或否定都与个人情感无关,只取决于客观事实。如果不能遵守这个规范,也就没有了对话的基础和平台。而大多数“偏执的科学爱好者”不遵循这个规范,认为所有否定都是阴谋。更有甚者,用哲学观点作为科学论据,将科学争论意识形态化——这一类争论,已经远远超出言论自由的边界,不仅会危害科学的发展,更会迷惑公众,带来认识的混乱。

笔者曾问一位物理学家,他们对这些偏执者的不理不睬是否真是出于嫉妒?他很认真地回答:科学从来没有绝对正确,任何结论都可以被质疑、被推翻,而他们所进行的也正是这样的工作——与其说科学家们是在证真,不如说他们是最希望证伪的人,这也是科学不断进步的重要原因。但所有质疑或推翻,都必须遵循科学的规范和规则,都要用实验、用数据来说话,否则就没有探讨的必要。

而认为自己绝对正确的人,肯定不是科学家。■

(摘编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