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铲除生存土壤,“神医”刘洪滨们才会真正消失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7-10 15:07:26   阅读量:0

要抑制“神医”“神药”的产生,除了食品药品的监管机构等主管部门应负起责任来,更加重要的措施是需下大力气铲除其孕育的土壤。

撰文/罗中云(北京科技报评论员)

最近,“神医”又摊上事了。这次走上风口浪尖的是一个叫做刘洪滨的“老专家”。但经查证,她的各种身份都是假的,是个不折不扣的“虚假医药广告表演艺术家”!

其实这么多年来,“神医”似乎从来都没有远离人们的视线。从胡万林、林光常到张悟本。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电视台把关不严,眼中只有广告利益,或者鉴别力不够;相关部门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其实我国广告法有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医药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广告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但看似严密的法律,在执行层面却多少有些无奈。

此种现象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背后潜伏着一条庞大的虚假医药广告利益链。在这条黑链上,既有策划、编剧和导演,更有幕后老板。比起他们,“神医”们所获的片酬可能只是九牛一毛。

要抑制“神医”“神药”的产生,更加重要的措施是下大力气铲除其孕育的土壤。比如在我国,由于多种原因,数量巨大的中老年消费群体缺少基本科学素养,很容易迷信某些人包装出来的“传人”“老专家”,迷信某些“祖传秘方”或者传统医药,总觉得“越解释不清楚,越玄,越老的东西,就越神奇,越有效”。

也有些电视养生节目的宣传走的是“高新科技”的路子,动不动就是国际最新疗法,最新神药,由某国家某所大学或机构著名教授发明,并从“专家”嘴里蹦出一堆很炫,谁都听不懂的医学名词、专业术语,让人如听天书,“不明觉厉”。

这类欺骗行为中,以专家身份出来推销药品的人,有的是假冒的专家,但也有些是有正式执业资格的医师。

虚假药品的购买者中,中老年人明显占据了大多数,他们也是最易上当受骗的人群。要让“神医”“神药”没有市场,就得大力提升公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体的科学素养,掌握更丰富的医学健康常识,并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对电视养生节目中明显存在的虚假宣传敢于质疑,能独立思考,不被各种“专家”的炫目头衔所迷惑。

这方面,食品药品的监管机构等主管部门应负起责任来,一旦发现有这样的虚假宣传节目,就要及时发声,用权威的科学解释进行驳斥,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其他传媒机构,包括电视台等,也要打造正规的、更有权威性的健康科普节目,通过权威专家的解读,向公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传达正确的医学健康知识,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理念,树立科学的精神,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各种事物。

当然,这样的科普未必能立竿见影,但只要持之以恒,不断改进方式方法,灵活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科学素养整体提升是完全可期的,而盲目迷信“神医”“神药”的人则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