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科技馆展品不能盲目“山寨”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31 13:39:02   阅读量:0
  很多前往科技馆参观的人,都遇到过展品损坏的情况。有些时候,投入使用没多久,外表看起来还很新的展品,也挂上了“维修停用”一类的标志牌,而且一挂便是数周,实在令人恼火。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损坏的展品,那么,其中一部分展品出现故障的原因,就可以归结到它们的山寨“血统”上。
  近几年里,全国各地陆续兴建了不少科技馆。科技馆展品和展区设计这一块新兴的市场,使不少原本从事装修等行业的企业也参与其中。这一部分企业原本没有设计科技馆展品的经验,甚至对科普也缺乏基本的概念,却因为省下了雇用高知人才研发新展品的成本,而可以凭借较低的报价和虚构的“外国专家”中标。然后,这些企业会根据在国外科技馆里拍摄的照片,尝试以逆向工程的方法“设计”或者说“山寨”国外成功的展品。但这种“山寨”而来的展品,往往会带有诸多缺陷。
  我们知道,科技馆展品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标准产品;但实际上,在科技馆展品研发和制作已经非常发达的欧美和日本等国,展品的“内核”部分,也就是相当比例的机电系统的结构已经基本被固定下来,甚至形成了套系,只需根据科普展示的内容需要来搭配不同的外部零件、模型、操作模块等。比如说,以机器人技能展示为主题的展品,所需的传感器、传动装置等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只有机器人表演的内容和使用的道具,会根据科技馆的需要来调整。
  然而,对于企图“山寨”这一展品,又缺乏经验的人来说,展品的内核几乎是完全的“黑箱”,不可能经由照片知晓。因此,他们只能猜测该使用怎样的技术,继而使用全新设计的非标准化内核,来实现基本上相同的展示效果。机电设备的非标准化往往意味着生产成本增加和可靠性降低。于是,我们就可能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多花了一倍的成本制造的“山寨”版,使用寿命却不如原版的一半,而且因为缺乏备件,一旦损坏通常就难以维修。
  盲目“山寨”得来的展品,也可能存在“不接地气”的问题。科技馆展品被接受的程度,与当地公众的科学素质、受教育方式和生活背景密切相关。比如说,在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垃圾分类和病患急救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区居民共有的“社区意识”,以及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科技馆里相关内容的展品,自然也会遵循这样的社会生活模式来设计。但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社区意识”和守望相助远不如欧美那么明显,因此盲目照搬涉及这方面内容的展品,在中国就很容易“水土不服”。
  中西方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同样不容忽视。欧美的中小学教育会为青少年留出充足的业余时间,供他们培养阅读的习惯,因此他们更喜欢那些带有一定背景资料,需要“先观看后操作”而且逻辑性较强的展品。但在中国,这种类型的展品往往人气非常有限,因为应试教育的重压使大部分青少年倾向于在科技馆里休闲放松,所以趣味实验表演和能够迅速看到现象的展品就会更受欢迎。
  解决国内科技馆展品设计中盲目“山寨”的问题,有赖于政府、科协、科技馆和展品设计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科协和科技馆可以组织一些展品设计方面的论坛,让企业在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