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味蕾,基因里的偏好
《舌尖上的中国2》已经落幕,也再一次引燃了人们对美食的热情。为什么不同的人口味喜好会不同?这是否与人的本质区别——基因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饮食喜好不止与味觉基因有关,与嗅觉基因也有关系。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拿香菜来举例最贴切不过了。喜欢香菜的人吃什么都想放点香菜进去,厌恶香菜的人闻着味道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将之列为“黑暗香料”。
据报道,讨厌香菜的人在不同人种间的比例还有差别,2012年两位加拿大科学家统计发现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最多,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人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研究发现这是11号染色体rs72921001的位点多态性在作怪。而且,如果OR6A2嗅觉受体基因出现变异,就会显著的表现出对香菜的排斥,闻起来觉得有似碱性肥皂味。
酸、甜、苦、咸、鲜是基本的味觉组成,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一些与味觉能力相关的基因。比如,有二十几个基因与不同类型的苦味相关联。我们味觉的敏感跟我们与大自然作斗争有关。
我们都知道,发芽土豆和青西红柿不能多吃,因为里面含有糖苷生物碱,吃过后可能中毒。而有毒的土豆会变苦,如果苦味基因比较敏感,就能因抗拒吃它而降低中毒风险。据悉,苦味味蕾是口腔中最发达的味蕾,苦味基因也是味觉基因中种类最多的,达数十种,这也表明苦味基因是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说明他对人体有帮助。
比如,有种苦味基因为TAS2R16,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尝出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曾发现,中国人的TAS2R16苦味基因最发达,他们还推测出5000-6000年前,中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被淘汰,而那些无毒或毒性很低的植物被保留下来并进化至今。
再来说甜。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个科研小组在最新一期英国Nature Neuroscience 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实验鼠体内某特定基因可能控制着甜味受体的产生。另一组美国研究人员也同时发表了同样的研究结果。他们都认为,甜味物质与甜味受体结合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大脑感知这种味道。
而另一项美国的研究则是建立在对74对同卵双生子和35对异卵双生子研究的基础上的。分析称,人的酸味敏感度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不过,基因起到约53%的作用,高于环境因素。
辣味基因的发现,则源自于意大利科学家“重走丝绸之路”的创举。他们研究古老丝绸之路上那些没有被现代文明所影响的部落,从他们经久不变的饮食习惯中探究基因对口味的影响。他们在一些已知的基因中发现了8个突变位点,其中就包括一个与感受辣味相关的离子通道蛋白编码基因,这个基因也决定了人们的口味偏好。
挑食或许很大程度上也缘于基因不同。常见到电视里的美食家们,尝一口食物,就能分辨出里面放了什么料,这神乎其神的技能总让人羡慕。其实这表明了这些美食家的味觉基因比一般人敏感,这些人被称为味觉超常者。佛罗里达大学嗅觉和味觉中心教授Linda Bartoshuk称,与男性相比,味觉超常的这种能力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而亚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中味觉超常的人又比白种人要多。她估计,在美国,大约有15%的人是味觉超常人士。
我们提到的味觉超常者,许多让你我甘之如饴的食物,对它们来说尝尝都如遭雷击。因为挑剔,他们都有一份自己独特的食谱,记录的都是自己爱吃的食物。而味觉不那么灵敏的你,可能就要经历漫长的尝试,吃遍所有黑暗料理才能用排除法理出自己爱的食物。
将来也许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餐谱——随着味觉基因及大脑神经回路奖赏机制(吃的好吃的你会觉得愉快,还惦记着下次再吃)的不断发掘,基因检测将可能帮助每个人准确定位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