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中国科考队前往南极半岛海域考察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1-10 14:30:17   阅读量:0

2020年我国将发射首部火星探测器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总结了2011年以来中国航天的主要进展,并首次提出航天强国发展愿景:未来5年,我国将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步伐;未来10年预计将发射约100颗卫星,2020年左右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

中科院研制减霾高效燃煤炉

每逢冬季,华北农村烧煤取暖,烟气升腾,成为雾霾的一大源头。针对这一情况,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发明了节能环保的“解耦炉具”。与传统燃煤炉相比,其氮氧化物排放可降低30%- 45%、节煤量可达20%- 30%,且有利于固硫、固灰,实现无烟排放的效果。

我国2017年底象牙全部禁贸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分期分批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到2017年12月31日,所有象牙定点加工、销售单位须全部停业。这标志着世界上一大合法象牙市场的终结,同时成为加速国际社会共同遏制非洲大象盗猎危机进程中的重大举措。

中国科考队前往南极半岛海域考察

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半岛海域开展了为期12天的多学科海洋环境综合考察。来自全国16家科研院校和单位的27名科研人员进行了海洋化学与碳通量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多个考察课题,为全面认识南极周边海洋环境、气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提供数据基础。

2016年北京蓝天“成绩单”出炉

与2015年相比,北京各项污染物同比均有改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28.6%、4.0%、9.8%、9.9%。北京PM2.5年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但仍超过国家标准109%。

我国率先实现“十光子纠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小组在量子信息科研领域再获重大突破。研究人员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了综合性能最优的纠缠光子源,首次成功实现“十光子纠缠”,再次刷新了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引领国际量子信息处理技术研究。

8500年前丝织品证实中国最早利用蚕丝

研究者在河南中部地区的贾湖史前墓葬遗址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残留物。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表明,8500年前的贾湖居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这一发现将中国丝绸出现的考古学证据提前了近4000年。

“悟空”捉到第一个“小妖”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近2个月内频繁记录到来自超大质量黑洞CTA 102的伽马射线爆发,表明该黑洞正经历新一轮活跃期。黑洞大量吞噬周围物质的过程中会形成“吸积盘”并且产生强喷流,使其异常明亮。这是暗物质卫星科研团队自卫星“悟空”于去年发射后首次发布观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