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中国火星探测器首露真容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8-30 17:18:35   阅读量:0

中国火星探测器首露真容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计划将于2020年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一步实现“绕、着、巡”的目标。日前,首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外观设计构型在航天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露出真容。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不仅要实现环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还要突破火星进入、下降、着陆、巡视、远距离测控通信等关键技术,使我们真正进入深空,走近火星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从所未有过的,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文/新华社

中国科幻作家再次摘取“雨果奖”

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揭晓了2016年度世界科幻雨果奖,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最佳短中篇小说奖。这是继去年刘慈欣《三体》获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雨果奖。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它的设立不是为了纪念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而是为了纪念来自卢森堡的现代科幻小说奠基人雨果·根斯巴克,这被认为是“科幻界的诺贝尔奖”。2016年雨果奖共颁发了17个奖项,其中最受关注的四个奖项是最佳长篇小说、最佳中篇小说、最佳短中篇小说和最佳短篇小说,分类的依据是按照小说的字数,短中篇小说规定为7500至17500个英文单词长度,郝景芳获奖的《北京折叠》正在这个范围内。□文/人民日报

中国结直肠癌患者每年新增超25万

在近日举行的结直肠癌RAS检测项目启动会上,专家表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患者超过25万例,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有超过48万例的新发结直肠癌患者,且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

307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徐建明介绍说,今后肿瘤会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慢性病。目前,发达国家及我国的癌症诊疗规范都推荐结直肠癌RAS基因突变检测,以便更精确地筛选病人,做到精准规范,让病人得到更大的临床获益。传统的病理检测需要手术或者穿刺活检,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且等报告的时间比较长;如果通过血液进行基因检测,敏感度和准确性都很高,将能更加方便地指导临床医生用药。□文/北京晚报

101岁老人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

101岁张姓老伯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张老伯是目前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安置起搏器者。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汪芳教授称,由于老人属超高龄,医生全面检查后发现患者还存在心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贫血等情况,在静脉穿刺、术中药物使用和止血上存在较大风险,手术操作难度可想而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在起搏电生理领域有着长久历史。早在上世纪60年代,该院颜和昌教授和刘忠豫教授就在中国研制、为患者植入了第一台国产心脏起搏器。 □文/中国新闻网

我国科学家发现促进肝脏修复再生的药物

我国研究人员日前研制出一种小分子药物会促进受损的肝脏修复与再生,并在小鼠实验中取得了优异的治疗效果。

研究负责人之一、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周大旺教授说,以往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方面的研究更多关注把生物材料递送至特定位置的复杂治疗策略,而本研究成果表明,单纯运用小分子药物也可望用于促进肝脏的修复与再生。研究显示,这种药物不仅在蛋白和细胞水平取得了显著活性,还在肝叶片切除、药物泰诺引起的急性肝损伤等多个小鼠体内组织损伤模型中取得了优异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提高肝脏再生初始阶段的速率,显著降低急性肝损伤的致死率等。□文/新华社

食药监总局推出“食安查”APP

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组织开发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查询系统客户端——“食安查”APP正式上线。该APP目前提供通过输入食品名称或品牌、选择食品分类、扫描商品条形码三种方式进行食品安全信息查询。

目前,定期公布食品监督抽检信息已经成为监管部门的常态工作,为了进一步方便公众和食品生产经营者及时查询抽检信息,提高信息获取的可及性、提升抽检数据的利用效率,同时落实国务院关于“互联网+”的工作部署,加强在质量安全等领域推广大数据应用的具体措施,食药监总局推出的“食安查”APP正是一次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文/人民日报

我国器官年捐献量亚洲第一

日前,第二十六届国际器官移植大会在中国香港举行,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国际器官移植协会主席等多位权威专家对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成就给予充分认可。根据数据统计,中国器官年捐献量亚洲第一。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在保障人民群众器官移植医疗需要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器官来源的结构性变革,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给出了破解器官短缺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2016年上半年,完成器官捐献大器官5029个,捐赠案例较去年同期增长45%。年器官捐献数量已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 □文/人民日报

空气污染或增加患慢性肾病风险

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院士团队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PM2.5环境中会增加膜性肾病(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肾脏病)的发病频率。研究首次证实,空气污染除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外,还可能损伤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慢性肾脏病的发病风险。

参与该项研究的南方医院肾内科聂晟博士表示,膜性肾病的发病频率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在我国北方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膜性肾病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研究显示,在空气中PM2.5水平高于70微克/立方米的地区,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膜性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14%。 □文/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