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真能把你催眠?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6-29 06:31:53
阅读量:0
心理治疗师徐瑞宁口中刚刚念出:1、2……“啪”一声怀表重重落在了地上,任小研俯身捡起怀表,不屑地问道“我已经被催眠了吗?”“3”徐瑞宁的声音再次传来,任小研已走进了催眠的世界。这是最近上映的电影《催眠大师》里的片段。
正在热映的《催眠大师》被捧为史上最高智商的国产悬疑片。电影的上映将催眠师这一不太为人知的职业梦幻般地展现在了银幕上,一时引来诸多好奇。电影里那些神乎其神的催眠手法究竟是否真有那么神?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张侃,一起来揭秘催眠背后的故事。
催眠的本质是自我催眠
电影中所使用的怀表催眠也是人们常听到的一种催眠方法。从理论上说,怀表催眠确实可行。人们清醒时,思维比较活跃,此时将注意力放在一件很单调的东西上,并在他的眼前晃来晃去,很容易导致兴奋度的下降,并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但怀表仅仅起了道具的作用,真正让你进入催眠状态的关键是催眠师话语中的循循善诱。
严格意义上,催眠并不是心理治疗的首选方案。寻求心理咨询的人通常是主动上门,并为咨询付费,他们没有理由对心理治疗师隐瞒实情。此时采用“话聊”,即通过讲话进行治疗,心理治疗师扮演聆听者的角色即可,并不需要进行催眠治疗。只有少数人,他们搞不清自己的真实情况,心理治疗师通过沟通、引导、举例等方法均无效时,才会建议试试催眠疗法。
一旦选择催眠疗法,被催眠者会被安排在光线柔和的室内,采用最易放松的半卧姿势,具备催眠治疗资格的心理治疗师(以下简称“催眠师”)会通过语言进行引导,让被催眠者的身体和精神达到充分的、高度的放松,以便配合接下来的治疗。每一次催眠的过程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个体差异,催眠师会设定不同的引导语言,但目的都是让人达到放松状态。催眠的本质是自我催眠,只是利用了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手段得到了实现。
愿意配合的人更易被催眠
“资料显示,我们大部分人在大多数时间里面,都接受着商业广告的清晰暗示,而这个清醒暗示就是清醒催眠的根基。”影片《催眠大师》中徐瑞宁在讲座中提到商业营销就是催眠。
其实这已经将催眠的概念外延、扩大了,只要接受暗示就说你是被催眠了,如果认可电影中的这个观点的话,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被催眠。
每个人都会被“环境”所启动,而环境包括听到的声音、看到的画面、别人说的话等等,可以说除了“你”以外都可以看做是“环境”。最简单的例子,经常看到的广告信息,会在潜意识中逐渐积累,在购物时你会不自觉的受其影响,左右购物倾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启动效应”,即接受暗示。
按照心理咨询严格的概念,能够接受催眠的人只有10%-15%左右。但在心理治疗的咨询者中,需要并愿意接受催眠治疗的人,其催眠成功的比例要高得多,进入不同深度的催眠状态的可以有在一半以上。催眠的受暗示性与一个人的态度和期望密切相关,持积极态度并愿意配合的人,更容易催眠成功。
催眠≠睡眠
在影片中,进入催眠状态的任小研,双眼紧闭,身体放松的窝在沙发里,整个人像是睡着了一般。其实,催眠并不同于睡眠,在脑波检测、眼球运动以及感受等多方面,两者都是不同的。如在睡眠状态下,人对周边发生的一切完全不知道;在催眠状态下,人对周边环境是有感知的,不仅能清晰听到催眠师的声音,甚至可以进行对话。
从医学角度这种分别则更为明显。以表示脑电波活动的四种状态:β波、α波、θ波、δ波为例,在β波段时,人脑处于清醒状态,脑电活动活跃;在α和θ波段,人的脑电波活动趋缓,其中α波为浅催眠,θ波为深度催眠;而δ波段时,脑电波活动已经非常缓慢,这时人才真正进入了睡眠状态。
如果将睡眠看做是对整个环境和自身知觉的高度抑制,那么,被催眠者只是将被抑制的部分抑制的更深,将注意力更集中在被唤醒的部分。有些被催眠者清醒后感觉记忆力增强了,其实并非催眠帮助人们学习了新的信息,而是因催眠缓解紧张情绪,解除了因情绪干扰造成的“记忆封闭”,从而恢复了某些记忆内容。
催眠有没有风险?
有些人担心一旦被催眠了,就会完全陷入被动,催眠师让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对此其实无需过分担忧。催眠是安全的,是进入了一种很高的觉知状态。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无论任何时候,催眠状态的人是能够自然睁开眼睛,走出催眠状态的。
潜意识是人在催眠状态下的警卫员,为你设置了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催眠可以与潜意识沟通,但不能驱使被催眠者做出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比如,在催眠状态下,要求被催眠者把衣服脱掉、或说出银行卡密码等不符合本人基本原则的事情,被催眠者会本能的抗拒,甚至立刻清醒过来。
此外,催眠治疗过程需要设置监控,如果是异性之间的催眠治疗,尤其是男性催眠师对女性咨询者进行催眠治疗时,还需有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在场。这不仅仅是对被催眠者的一种安全保护,也可避免催眠治疗后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对于咨询者的隐私,心理治疗师有义务进行保密。在正规的心理咨询场所,除非是危害公共安全,或危及人的生命时,心理治疗师才可以有限度的透露信息,其他情况下是不可以透露咨询者的任何隐私信息的。
连环催眠可行吗?
在影片《催眠大师》中,徐峥和莫文蔚扮演的两位心理治疗师演绎了一段相互催眠的经历。现实中,所谓的“催眠套催眠”却并不存在。催眠的前提是被催眠者的自愿,催眠是无法违背人的意志。真正的催眠任何时候想出来都可以出来,主动的睁开眼睛,催眠就结束了。
模糊催眠和清醒催眠,是影片中提到的两种催眠方式。所谓“模糊催眠”,实际上是经过催眠师引导而达到催眠状态。被催眠者会闭着眼睛,当催眠进入一定深度后,从旁观者角度看,表现放松的被催眠者已经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实际上,此时被催眠者的大脑仍然清醒,只是意识评判功能变弱,由潜意识主导,因此进入了高度受暗示状态。
“清醒催眠”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如一个女孩穿着新裙子去上班,同事称赞道“今天真漂亮”,女孩接受了这个暗示,整天的心情都会很好。实际上,“清醒催眠”就是在人清醒的状态下,直接给予一种心理的暗示。
人的部分心理问题是因为过度紧张而造成的,通过放松可以得到纾解。催眠疗法就是能让人放松的一种方式。不论催眠的世界多么令人遐想,所有的催眠都是自我催眠,催眠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也许总有一些话我们说不出口,无法倾诉。但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自己原谅自己才最重要。
正在热映的《催眠大师》被捧为史上最高智商的国产悬疑片。电影的上映将催眠师这一不太为人知的职业梦幻般地展现在了银幕上,一时引来诸多好奇。电影里那些神乎其神的催眠手法究竟是否真有那么神?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张侃,一起来揭秘催眠背后的故事。
催眠的本质是自我催眠
电影中所使用的怀表催眠也是人们常听到的一种催眠方法。从理论上说,怀表催眠确实可行。人们清醒时,思维比较活跃,此时将注意力放在一件很单调的东西上,并在他的眼前晃来晃去,很容易导致兴奋度的下降,并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但怀表仅仅起了道具的作用,真正让你进入催眠状态的关键是催眠师话语中的循循善诱。
严格意义上,催眠并不是心理治疗的首选方案。寻求心理咨询的人通常是主动上门,并为咨询付费,他们没有理由对心理治疗师隐瞒实情。此时采用“话聊”,即通过讲话进行治疗,心理治疗师扮演聆听者的角色即可,并不需要进行催眠治疗。只有少数人,他们搞不清自己的真实情况,心理治疗师通过沟通、引导、举例等方法均无效时,才会建议试试催眠疗法。
一旦选择催眠疗法,被催眠者会被安排在光线柔和的室内,采用最易放松的半卧姿势,具备催眠治疗资格的心理治疗师(以下简称“催眠师”)会通过语言进行引导,让被催眠者的身体和精神达到充分的、高度的放松,以便配合接下来的治疗。每一次催眠的过程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个体差异,催眠师会设定不同的引导语言,但目的都是让人达到放松状态。催眠的本质是自我催眠,只是利用了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手段得到了实现。
愿意配合的人更易被催眠
“资料显示,我们大部分人在大多数时间里面,都接受着商业广告的清晰暗示,而这个清醒暗示就是清醒催眠的根基。”影片《催眠大师》中徐瑞宁在讲座中提到商业营销就是催眠。
其实这已经将催眠的概念外延、扩大了,只要接受暗示就说你是被催眠了,如果认可电影中的这个观点的话,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被催眠。
每个人都会被“环境”所启动,而环境包括听到的声音、看到的画面、别人说的话等等,可以说除了“你”以外都可以看做是“环境”。最简单的例子,经常看到的广告信息,会在潜意识中逐渐积累,在购物时你会不自觉的受其影响,左右购物倾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启动效应”,即接受暗示。
按照心理咨询严格的概念,能够接受催眠的人只有10%-15%左右。但在心理治疗的咨询者中,需要并愿意接受催眠治疗的人,其催眠成功的比例要高得多,进入不同深度的催眠状态的可以有在一半以上。催眠的受暗示性与一个人的态度和期望密切相关,持积极态度并愿意配合的人,更容易催眠成功。
催眠≠睡眠
在影片中,进入催眠状态的任小研,双眼紧闭,身体放松的窝在沙发里,整个人像是睡着了一般。其实,催眠并不同于睡眠,在脑波检测、眼球运动以及感受等多方面,两者都是不同的。如在睡眠状态下,人对周边发生的一切完全不知道;在催眠状态下,人对周边环境是有感知的,不仅能清晰听到催眠师的声音,甚至可以进行对话。
从医学角度这种分别则更为明显。以表示脑电波活动的四种状态:β波、α波、θ波、δ波为例,在β波段时,人脑处于清醒状态,脑电活动活跃;在α和θ波段,人的脑电波活动趋缓,其中α波为浅催眠,θ波为深度催眠;而δ波段时,脑电波活动已经非常缓慢,这时人才真正进入了睡眠状态。
如果将睡眠看做是对整个环境和自身知觉的高度抑制,那么,被催眠者只是将被抑制的部分抑制的更深,将注意力更集中在被唤醒的部分。有些被催眠者清醒后感觉记忆力增强了,其实并非催眠帮助人们学习了新的信息,而是因催眠缓解紧张情绪,解除了因情绪干扰造成的“记忆封闭”,从而恢复了某些记忆内容。
催眠有没有风险?
有些人担心一旦被催眠了,就会完全陷入被动,催眠师让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对此其实无需过分担忧。催眠是安全的,是进入了一种很高的觉知状态。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无论任何时候,催眠状态的人是能够自然睁开眼睛,走出催眠状态的。
潜意识是人在催眠状态下的警卫员,为你设置了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催眠可以与潜意识沟通,但不能驱使被催眠者做出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比如,在催眠状态下,要求被催眠者把衣服脱掉、或说出银行卡密码等不符合本人基本原则的事情,被催眠者会本能的抗拒,甚至立刻清醒过来。
此外,催眠治疗过程需要设置监控,如果是异性之间的催眠治疗,尤其是男性催眠师对女性咨询者进行催眠治疗时,还需有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在场。这不仅仅是对被催眠者的一种安全保护,也可避免催眠治疗后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对于咨询者的隐私,心理治疗师有义务进行保密。在正规的心理咨询场所,除非是危害公共安全,或危及人的生命时,心理治疗师才可以有限度的透露信息,其他情况下是不可以透露咨询者的任何隐私信息的。
连环催眠可行吗?
在影片《催眠大师》中,徐峥和莫文蔚扮演的两位心理治疗师演绎了一段相互催眠的经历。现实中,所谓的“催眠套催眠”却并不存在。催眠的前提是被催眠者的自愿,催眠是无法违背人的意志。真正的催眠任何时候想出来都可以出来,主动的睁开眼睛,催眠就结束了。
模糊催眠和清醒催眠,是影片中提到的两种催眠方式。所谓“模糊催眠”,实际上是经过催眠师引导而达到催眠状态。被催眠者会闭着眼睛,当催眠进入一定深度后,从旁观者角度看,表现放松的被催眠者已经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实际上,此时被催眠者的大脑仍然清醒,只是意识评判功能变弱,由潜意识主导,因此进入了高度受暗示状态。
“清醒催眠”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如一个女孩穿着新裙子去上班,同事称赞道“今天真漂亮”,女孩接受了这个暗示,整天的心情都会很好。实际上,“清醒催眠”就是在人清醒的状态下,直接给予一种心理的暗示。
人的部分心理问题是因为过度紧张而造成的,通过放松可以得到纾解。催眠疗法就是能让人放松的一种方式。不论催眠的世界多么令人遐想,所有的催眠都是自我催眠,催眠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也许总有一些话我们说不出口,无法倾诉。但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自己原谅自己才最重要。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