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陷造假风波,纪录片摆拍是“善意谎言”?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5-09 17:41:03   阅读量:0

记者/刘辛味 编辑/丁林 供图/BBC

在电视纪录片爱好者圈子里,有这样一句话“BBC出品,必属精品”——BBC(英国广播公司)的自然风光纪录片,被誉为每一帧截图都可以做桌面壁纸,享有极高的口碑。坊间甚至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来形容这些大制作、高预算的纪录片:“蓝筹纪录片”。然而“树大招风”,就算是蓝筹片也会惨遭下架!

BBC纪录片频频被曝“造假”

播出于2011年的BBC纪录片《人类星球》今年4月初被曝出“存在造假”。为了拍摄系列第4集《丛林-树林生存者》原始部落在热带雨林生存的场景,摄制组前往了巴布亚新几内亚,拍下了原始部落科罗威人建造树屋的过程。科罗威人使用原始的方法,在巨大结实的树上搭建“足有35米高”的树屋。该纪录片的旁白John hurt用着他磁性的声音说,“他们要搬进新家……对科罗威人来说,房子越高,威望就越高。”

然而,当BBC旗下的另一部纪录片《我与部落的一年》拍摄团队重回故地,主持人Will Millard要求看看树屋时,部落成员却告诉他们:当时的树屋是为录制节目临时搭建的,并不是他们的家。Will Millard说:“他们很担心这么多人上来,可能会踩塌地板掉下去。”

被各家媒体曝光后,BBC大方承认树屋场景“违反了编辑标准”。BBC的发言人称,“我们审查了《人类星球》树屋部分,发现描述部落搬到树屋居住并不准确”。

BBC如此“造假”可能源于过去的文献,其中提到过科罗威人在30米高的树上建屋。其实原始人通常居住的房屋仅高6~12米。《人类星球》让他们住进35米高的新家,确实超出了“编辑范畴”。

随后,同一剧集的第1集《海洋》也被曝造假。这一集记录了印度尼西亚龙布陵岛上一个2000人规模的村庄,这里土地贫瘠、生存艰难,但村民们有着另一门手艺——捕鲸。当抹香鲸出现在附近海域时,村中的捕鲸人就会乘坐小舟迅速出动,趁鲸鱼浮出海面呼吸的时候,用原始的手工制鱼叉击中鲸鱼。鲸鱼会拖着他们的小舟直至精疲力竭。

纪录片中率先上阵的鲸鱼猎人奋力一击,却失败了。“本杰明的时刻到了”,观众看到另一名年轻男子跳下小舟,将鱼叉投入水中。“他成功了”,旁白说到。经历了8个小时的搏斗,他们最终满载而归。

然而,纪录片中并没有反映真实情况。一位美国记者找到了“插中鲸鱼”的本杰明,这位少年告诉记者:他并不是叉中鲸鱼的人。BBC随后表示,“经过审查……即使这个片段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是如何捕鲸的,但角色上的描述不准确。”BBC决定撤回已经出版发行的《人类星球》以进行全面的编辑审查。不过他们并不打算给予制片人纪律处分,因为该纪录片播出至今已经过了很长时间。

印尼这个偏远的岛屿村庄,是极少数被国际捕鲸委员会允许捕鲸的地方之一(因为他们还使用原始的狩猎方法)。BBC希望记录下古老的人类实践,但这次彻底栽了跟头。

▲ BBC纪录片《人类星球》中的两个 镜头(35 米高树屋 和鱼叉捕鲸)最近被指出存在“造假” (图片来自网络)

纪录片摆拍不一定等于造假

事实上,BBC此前已经多次被指控拍摄造假——《冰冻星球》中北极熊挖冰窟产仔的画面,画面剪辑让观众认为是勇敢的摄像师在冰冷的野外拍摄,但实际的镜头是在荷兰一家动物园里用假雪摆拍而成的;《巴塔哥尼亚:地球的秘密天堂》展示了智力卡尔布科火山爆发时雷电交加的壮观景象,但这段画面中雷电景象来自另一个火山,最终画面是数码合成的;《蓝色星球2》中记录1992年装有数千只玩具小黄鸭的集装箱沉入水中,小黄鸭随着海流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其实片中的小黄鸭是人工投放的。

此外,大名鼎鼎的《行星地球2》中,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演了一段群蛇与海鬣蜥的“速度与激情”,小海鬣蜥“蛇口脱险”让观众大呼过瘾。这段故事最终斩获英国电影学院奖“观众必看时刻”,但实际情况是:海鬣蜥和游蛇并没有那么“激情”,制片人承认画面是由两个摄像机拍摄的画面组合而成的,被围攻的海鬣蜥与最终逃脱的也并非同一只。

▲BBC纪录片《行星地球2》中, 游 蛇追逐海鬣蜥的紧张场景其实是由多个镜头拼接而成的。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味这一精彩瞬间:

不过,BBC并不承认这些情况是“造假”。使用摆拍手段是BBC纪录片的惯用手法之一。对于摆拍是否等同于造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BBC内部的《编辑指南》中,有关自然世界纪录片的章节里强调:“如果节目专门记录某些知名的动物,如果无法记录所需的画面,则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内使用额外的镜头或插入其他片段使其可制作完成,只要这些素材能表现真实的自然事件。”

指南中还提到:任何重构或者模拟,都必须由自然历史部门的负责人审阅。

如此说来,BBC被指控的那些“造假”行为真的是造假吗?

其实,“树屋”剧集的花絮部分,完整地记录了拍摄科罗威人建造树屋的过程,也说明了拍摄的目的——展现科罗威人非凡的技巧,展现他们与热带雨林的和谐共存;《海洋》中本杰明与村民的捕鲸过程,则显示了人类为了生存,与海洋进行的残酷斗争。

“善意的谎言”让纪录片更好看

纪录片在本质上依然是电影。在展现真实故事的前提下,纪录片用先进的拍摄手法、宏伟的配乐、曲折的故事吸引观众。这些元素正是BBC纪录片的成功之处。

英国导演Simon Cade去年发布了一部短视频,介绍了自然纪录片中用来吸引观众的技巧。他谈到了一个纪录片拍摄躲不开的问题:当拍摄者离拍摄对象很远时,录制声音很难。画面可以通过相机放大,但声音不能。Cade谈到了通过直升机俯拍狼群捕猎的例子。现场录制的声音被直升机螺旋桨的声音淹没了。影片制作人必须之后在场景里添加声音,模拟镜头中发生的事。除此之外,BBC纪录片《捕猎》中北极熊在雪地上摩擦的声音是用蛋糕粉模拟的,撕裂骨头的声音则是用芹菜模拟的……在这些特殊情形下,录音师无法将麦克风靠近动物,只好用与画面匹配的人造声音来展现真实的情境。

拼接镜头、模拟声音等技巧可能会让一些观众觉得带有欺骗性质。但Cade认为,这些“欺骗性处理”其实是好事。“如果这些节目只是一串关于动物的事实罗列,大多数人都不会看。观众的口味才是拍摄者要费劲剪辑故事、使用紧张的音乐、重新创造音效的原因——因为故事(而不是事实、数字)才是吸引人类的东西。”

其实,“善意的谎言”不影响我们观看影片。2013年,参与多次BBC拍摄的野生动物摄影师Doug Allan透露:大多数涉及小型哺乳动物的片段都是在受控的环境下拍摄的,但观众“感觉不到这点”。在受控情况下拍摄,对动物来说是善意的举动。

▲BBC纪录片《荒野间谍》揭示了制片团队如何借助各 种模型摄像机近距 离拍摄野生动物的 生活——“ 造假” 的本意正是为了追求真实(图片来源 于网络)

自然纪录片应该多“自然”?

有时候,一些“不自然”镜头的问题,并不在拍摄方法上。即便我们想看完整的故事,自然界很多转瞬即逝的瞬间也难以捕捉到。

何况,真正的自然世界中,不是所有的画面都是适合一般观众观看的。BBC的《猎捕》试图呈现生与死的大自然。在其中一个片段中,黑猩猩群体通过团队协作捕食疣猴,但最终猴子被分食的片段被剪掉了。制片人Huw Cordey表示:“我们更关注捕猎行为本身。我们希望人们同情狩猎失败的捕食者,但要是看到这样的画面,大概就不会了……狩猎猴子的完整镜头血腥恐怖,这段镜头成年人都未必消受得了。”

另外,让自然纪录片不得不借助摆拍的原因还包括历史巨轮的前进——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摆拍”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因为当地人基本已经脱离了原始的生活方式;《海洋》中捕鲸的手艺也在渐渐失传,毕竟人们都希望有更安全的谋生方式。

除了要照顾故事情节、观众感情,制片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时间与预算。有着高昂预算的《猎捕》团队曾动用了75辆越野车、10架直升机、41艘船,甚至坐在大象上拍摄。即便如此,《猎捕》为了拍摄蓝鲸仍用了2年时间,因为第1年拍摄时海水太暗。拍摄技术手段的提升能极大改善这种情况——动用了潜水器和全新拍摄技术的《蓝色星球2》就还原了更多的海底奇观。

但是,蓝筹片的预算也不是无尽的。一位摄影师说:“当你整整两天什么也没有拍到……钱却已经用完了,你会有一种绝望的感觉。”

自然纪录片到底应该多自然、多真实?借用历史学研究的理论来说,“任何叙事都不是完全真实的。”观众没必要太较真。另一方面,就像《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Giles Coren曾经说过的那样,“正因为电视上演的并不真实,人们才会喜欢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