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2》中的病毒之战:真实与夸张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8-22 11:26:34   阅读量:0

撰文/赵天宇(实习) 编辑/吉菁菁

采访专家:

刘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

▲电影中高举五星红旗通过交战区的 场景并非虚构 :在非洲,特别是中 国援助较多的国家,当地百姓对中 国人和中国国旗有普遍的好感。非 洲某些国家,道路设置关卡现象比 比皆是,但他们只要看到印有中国 疾控中心 CDC标签和五星红旗的 车辆,一般情况下都会爽快放行, 因为“比起欧洲人和美国人,他们 更信任 CHINA”。(供图/视觉中国)

近日热映的动作电影《战狼2》以极其火爆的战争打斗场面,不断刷新着国产电影的票房纪录。截至8月15日零时,《战狼2》上映20天累计票房已突破46亿元,华语电影也首次跻身全球票房榜TOP100。

《战狼2》的票房成绩骄人,情节扣人心弦。电影主要讲述了中国政府在非洲战乱地区进行海外撤侨时,退伍军人冷锋不顾个人安危,勇敢营救同胞和难民的英雄故事。凸显出的鲜明爱国情怀,让所有观影者都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精神感到振奋。

其中,冷锋去营救来自中国的陈博士以及他收养的女儿Pasha成为了故事发展的主线——因为陈博士研究出了能控制电影中恐怖的“拉曼拉病毒”蔓延的血清,非洲国家的叛军也想得到他。而随着陈博士不幸被枪杀,电影也在冷锋营救体内含有抗病毒血清的小女孩Pasha的过程中达到了高潮。

▲电影中,吴京扮演的冷锋因为跌入死尸坑而感染“拉曼拉病毒”并一度生命垂危,而整个“拉曼拉病毒”也成为了电影故事发展的主线

电影里恐怖的“拉曼拉病毒”是真实的吗?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一针“解毒”的血清?中国援非医疗队当年是如何控制肆虐的可怕病毒的?在冷锋进行营救行动时,小女孩Pasha曾指引他给弓箭箭头上涂一种当地植物的汁液,达到了“见血封喉”的效果,非洲土地上真有这种厉害的植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刘军博士,曾三次深入非洲地区抗击埃博拉病毒。他将用在非洲防疫的亲身经历,为你还原《战狼2》背后真实的“电影场景”。

▲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病毒病预防 控制所副研究员刘 军,在塞拉利昂- 中国友好生物安全 实验室门前留影 (供图/刘军)

电影:“解毒”血清一针就见效?

现实:注射手段有效但剂量不够

电影中的非洲地区,恐怖的“拉曼拉病毒”肆虐,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战事不断,而不幸通过伤口接触,感染上“拉曼拉病毒”的冷锋,在生命垂危之际,注射了经过小女孩身体提取研制的抗毒血清后,身体迅速恢复并最终战胜了雇佣兵。

“实际上,电影中的‘拉曼拉病毒’就是公众耳熟能详的埃博拉病毒。”2014~2015年,在西非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夺去了1万多人的生命。也就是在那时,刘军三次深入西非埃博拉疫区从事病毒防疫工作,在平常人眼中危机四伏的非洲之行,却成了刘军一段“云淡风轻”的回忆。

“的确有一些患者能够对(埃博拉)病毒产生免疫力,他们痊愈以后血液中的血清含有能够抵抗病毒的抗体,这就是电影中Pasha的原型了。”刘军告诉北京科技报记者,电影中,冷锋注射的就是这种具有抗毒功能的血清,其作用类似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治疗型的药剂,而并非传统的疫苗,注射以后能够缓解病症,并增强肌体抗病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不过,谈到注射剂量的问题,刘军认为以冷锋的体重,注射解毒的血清至少需要几百毫升,而并非电影中的几毫升。“一针见效的‘解毒’药剂在临床上不具备可操作性,至少对埃博拉这种病毒的抗血清不适用。当然电影为了剧情需要进行了艺术加工,我觉得可以理解。”刘军说。

2014年8月,埃博拉疫情在西非暴发,并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作为第一批援助非洲的中国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尽管去之前做足了功课,但真正来到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几内亚,刘军还是被“吓了一跳”。

“大街上常会见到一些没有手脚的人,可能是当年在与反政府武装冲突中被砍掉的,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失业率也超高,许多年轻人都没有工作。我们在(科纳克里)闹市区停车,很快周围就围上了一圈伸手要东西的人。”

刘军说,几年前美国有一部电影叫《血钻》,也有类似《战狼2》中的武装冲突场景,很多人觉得不真实,但其实在非洲一点也不夸张。

刘军的经历只是数以万计援非医疗人员的缩影。从1963年第一支援非医疗队来到阿尔及利亚,到近几年针对非洲的公共卫生援助,50多年来,中国先后向非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2万多人次的援外医疗和疾控人员,在救治数以亿计患者的同时,也为非洲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医疗技术人员。

▲ 箭毒木乳白色的树液中含有剧毒, 树液由伤口进入生物体内引起毒发, 动物中毒后20分钟至2小时内死亡

电影:横尸街头、就地挖坑安葬病逝者?

现实:对感染致死者的处理程序非常严格

埃博拉病毒肆虐之初,在疫情最严重的几内亚、塞拉立昂和利比里亚三国,诸如“横死路巷”“暴尸街头”之类的新闻和图片不绝于耳,于是,电影中就出现了“死尸坑”这样的画面,冷锋之所以感染了“拉曼拉”病毒,正是因为跌入死尸坑而被传染的。

实际上,埃博拉病毒之所以在上述几个国家传染蔓延,与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密不可分,除了吃“丛林肉”、饮用不卫生水源等生活习惯以外,极度落后的医疗基础设施也成为病毒滋生传播的“乐土”。同为西非的尼日利亚、喀麦隆等国,因为医疗基础设施和疫情防控体系相对完善,只有零星感染的病例,并未出现大规模的蔓延。

据了解,以塞拉里昂为例,全国700多万人口,却只有几百名注册医生,而这些医生本身水平也良莠不齐,刘军告诉北京科技报记者,他们当中许多人做手术时的基本防护不到位,因此也成为了最早感染和传播埃博拉病毒的人。

至于电影中“死尸坑”的场景,刘军表示这“基本上不可能”,一方面疫情发展之初,许多人对这种病不了解,依然用宗教的方式清洗和亲吻尸体,造成了病毒的传染;同时,部分公众对埃博拉极度恐惧和无知,患病者受到来自社区的歧视和排斥,再加上当地医疗救治不及时,就给人造成了“暴尸街头”的感觉。

刘军回忆,2014年8月以后,埃博拉疫情真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新闻,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的支援帮助下,对死者尸体的处置工作也逐步趋于完善,“在当地政府加强了监控,对所有死亡病例的标本进行送检,确认感染埃博拉死亡病人,都会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处理,用黄色的裹尸袋进行包裹搬运并消毒,最后下葬,所以到后期‘横尸街头’的画面也就越来越少了。”

与电影中场景类似的是,中国政府在非洲也建立了不少友谊医院,只是把电影中的“中美合资”变为了更现实的“中非合作”。作为中塞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第四批检测队的队长,刘军在非洲待了将近300天,在完成埃博拉标本检测任务的同时,也帮助塞拉利昂培训了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人才,受到了塞拉利昂政府和中国驻塞大使馆的高度赞誉,“电影里和大使馆沟通的场景很真实,我们就是这样开展工作的。”刘军感叹道。

▲ 医学界使用生物安全等级(Bio Safety Level,BSL) 对病毒危险进行分级。像埃博拉这样极度危险的病毒必须在等级最高的BSL4 实验室里进行检测。图为身穿防护服,几乎是全副 武装的刘军正在进行埃博拉样本的检测工作(供图/刘军)

电影:毒箭一发“见血封喉”?

现实:确有原型但发作没那么快

在影片中,深陷危境的冷锋,用一种当地植物的杆茎和汁液造出了一种毒箭,而这些毒箭功效奇佳,叛军士兵中箭后不到三秒就口吐白沫身亡,堪称“超级生化武器”。

那么,非洲当地有这样汁液含剧毒、致死率奇高的植物吗?刘军告诉北京科技报记者,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含有剧毒的植物原型,毒液有的提炼自马钱子的番木鳖碱,有的提炼自见血封喉树或洋地黄及夹竹桃科的植物强心甙类等。尤其是见血封喉树,也叫箭毒木,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可以让中毒者心脏麻痹(心率失常导致),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致窒息死亡,电影中的植物原型推测应当就是这种箭毒木。

不过对于人类与动物来说,这种毒液一般作用时间是20分钟到2个小时,虽然民间有人表示被这种毒液感染后的人活不过五秒,但缺乏科学依据。刘军表示,“病毒进入人体血液后有一定过程,不可能快到电影里几秒钟的水平。”

此外,电影中箭毒木的生长地点也不太准确,据资料显示,箭毒木在非洲并没有生长分布的记录,而是更多地分布在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

不过,比起电影中的箭毒木,刘军表示,真实的非洲虽然景色美丽,但的确和电影中描述的一样,环境艰苦而危险,一点也不亚于这种“毒箭”的威力。以塞拉利昂为例,当地人的饮食十分简单,常见的家常便饭就是把马铃薯或木薯叶子熬成的汤搅拌着米饭食用,条件好些的人家会在汤里放些鱼块和肉块,中国人去了很难适应;此外,治安环境也很差,他们晚上被严禁走出驻地大门,因为那里的海滩“白天是天堂,晚上是地狱”,抢劫等案件时有发生。

而最让人头疼的还是难以预防的传染病——疟疾,对于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来说,这种俗称为“打摆子”的传染病,堪称中国人在非洲的“噩梦”。

“它通过蚊子传播防不胜防,得病以后人的体温波动很大,如果疟原虫进入大脑,就很难医治了,据我了解,很多(中国)人在非洲去世,都是因为这个疾病。”刘军说。

作为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援塞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队队员和国际合作项目检测队队长的刘军,虽然身兼数职,却也只是几十年来,数十万个援非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一个。他们虽没有都遭遇电影中陈博士那样生离死别的战乱,却也经历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努力,是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追求,是中国政府荣誉的象征,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