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号首次太空讲课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0-28 13:11:11
阅读量:0
一旦神舟十号绕飞试验成功,那就意味着我国掌握了建立空间站的重要核心技术。
6月中旬,神舟十号飞船将会携带3名航天员再次奔赴太空,进一步实验和验证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随着空间实验室的趋于成熟,中国将一步步迈入空间站时代。
首次太空讲课将天地连线
目前,即将执行神十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入住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此前则透露,神十或仍将有女航天员参与,可以肯定的是,太空任务的执行仍以老一批航天员为主。这意味着,王亚平很可能成为神十的女航天员,乘组或将依然保持“新老结合”的搭配。
与之前神舟飞船执行任务相比,神十将首次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学讲座科普教育活动,这将是此次任务的一大亮点。
中国载人航天总工程师周建平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神十将与天宫一号组成组合体飞行12天,这期间航天员将把天宫一号作为太空讲堂,给地面的青少年做太空讲座,还会做一些富有趣味的太空实验,让孩子们了解太空知识,感受到太空的奇妙,激发对航天的兴趣。
“神舟十号的交会对接是对神舟九号交会对接可靠性的验证,尽管神舟九号任务时我国已经掌握了交会对接的技术,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熟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此前介绍,神十任务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在于这是神舟飞船第一次进行应用性飞行。
“所谓应用性飞行,有些类似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飞船,就是执行正常运输任务”,张柏楠介绍,“就像高铁,刚开始要试运行,根据试运行的情况进行一些改进,之后就投入正常运营了”。
因神舟飞船已基本定型,在技术上神十与神九没有新的大的技术变化,只做了一些小调整。
航天专家表示,本次交会对接并不是神舟九号的简单重复。它要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交会对接、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另外,神舟十号还将进行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空间操作工效研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器在轨维修试验和空间站有关关键技术的验证试验。
是否进行“绕飞”值得关注
如果说此次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与之前有何不同,是否完成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绕飞将成为焦点。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消息披露神舟十号将会进行绕飞实验,这也是本次飞行的最大亮点,不过6月5日, 神五火箭总指挥、神十火箭顾问黄春平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表示,网上盛传神舟十号将绕飞天宫一号,其实应该是调整飞行姿态。
他认为,以我国现在的技术实现绕飞还有较大的难度,因为“天宫一号”是以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在飞行,虽然“神十”的相对速度较小,但绝对速度很大,而且两者是在同一个轨道上,实现绕飞难度不小。
但是,此前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此次任务仍然会有飞船和天宫一号的组合体飞行、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等内容,还会进行一些新的试验,比如“绕飞”。
包为民进一步解释说,所谓“绕飞”就是指飞船可以绕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飞行。这也是为将来空间站建设做准备。因为空间站可能有多个对接口,飞行器不一定从一个方向进行对接,要绕到另外一个口上去对接,所以就需要对绕飞的功能进行进一步考核。
神舟十号究竟是否会进行绕飞实验,从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依旧还是很大的一个悬念。 一旦神舟十号绕飞试验成功,那就意味着我国掌握了建立空间站的重要核心技术。
“升级版”运载火箭更安全
本次执行神舟十号发射任务的是长征二号火箭家族的“升级版”F遥十火箭。与执行神舟九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遥九火箭相比,遥十火箭进行了18项技术状态和2项工艺状态适应性更改,其中17项主要为提高可靠性。这样,遥十火箭的技术有了更大的改进。其中,其产品关键特性设置更加精细,相比遥九增加了108个,因此具有更大的安全性能。
公布的信息显示,遥十火箭飞行可靠性达98.67%,比遥九火箭提高0.2%。为确保船、箭分离后飞船可以执行大气层外逃逸救生模式,遥十火箭对故障判断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如有故障发生可向飞船发送运载逃逸信号的相关指令,这让航天员安全性达到99.97%,比遥九火箭提高0.01%。
不过这样的火箭依旧不能满足中国未来航天工程发展的需要,中国空间技术专家庞之浩表示,中国作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航天大国,目前已经确定了宏大的太空探索计划。虽然我们建造空间站,发射月球着陆器使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1-25吨的火箭就够了,我国正在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能够满足专业的需要。
庞之浩认为,我国未来研制重型运载火箭,一种方案选择是可以像美国那样研制100吨以上的运载火箭。不过在研制火箭方面,火箭的吨位越大,技术就越复杂,难度也更高,将来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
因此中国也可以采用分两次发射的另外一种思路,即研制60吨左右的运载火箭,虽然这样发射成本会高一些,但是其风险也要小得多。不过,我们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吨位也不能太小,因为所要发射的东西运送次数太多也不现实。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