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应对H7N9,中国信息公开打了翻身仗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1-04 12:04:58   阅读量:0
  这个春天,人们都知道了“H7N9”这个代号。作为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它在中国多个省、市传播,截止到5月2日,已有127人确诊,尚无“人传人”的确实证据。
  
  就中国政府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应对策略,多家媒体与国际组织提出赞扬。权威科学杂志之一《自然》杂志于4月24日在其网站发表题为《与禽流感的斗争》的社论,认为中国对暴发H7N9禽流感疫情的应对及时和得当,几乎可称“模范”。
  
  社论说,早在3月31日,中国就向世界卫生组织正式通报了H7N9禽流感疫情,这距发现第一起病例只有短短的6周时间。此后,中国每日公布H7N9禽流感疫情的最新发展情况,中国媒体也非常公开坦率地探讨疫情。
  
  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表明,中国应对人类首次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整体上进展积极、效果良好,而这首先要得益于中国政府疫情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因为“及时公开透明”是科学决策、科学防治、各方联动的重要前提。
  
  目前,中国卫生部严格要求在发现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样的病例时,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报告。而在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方面,中国提出了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删除了有关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同时,像禽流感这样的疫情信息不再列入国家秘密。如今,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传染病监控和报告体系。
  
  当然,此次中国政府在应对H7N9表现出的开放性不仅在于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还在于向世界科研组织共享疫情数据,在报告第一例病例的当天就公布了禽流感病毒的基因测序结果,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研究机构共享病毒信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识别病毒的变异情况,追溯传播源,并寻找治疗方法。随后,中国还邀请来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和国际流感专家,以协调配合,找出H7N9禽流感病毒的源头,控制该病毒。
  
  这样协同合作、数据共享的直接受益是:2013年4月26日,一项关于H7N9禽流感的重大研究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的官方网站在线发表。这篇由中国科学家团队完成的研究论文首次在国际上警示,H7N9病毒正在向适合感染哺乳动物方向发展,这使病毒更容易感染到人。
  
  这一研究首次对外公布了一例感染患者和一例受感染禽类的全序列基因,并在全球首次报告,这对下一步H7N9的预防和治疗大有好处。
  
  总体说来,以目前应对H7N9的情况来看,中国疫情信息开放性获得了成功,加之防控资源的迅速科学调动,使至关重要的‘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成为现实,尽最大可能地减少了病例死亡,遏制了疫情的恶化和扩散。
  
  不过,媒体对此次中国政府对H7N9的表现也不是一边倒的赞誉,质疑之声也时有耳闻。其中,最主要的质疑集中在“中国早在2月19日就发现了第一起病例,为何到3月底才正式公布疫情”,并称之为“故意隐瞒,迟迟不公开疫情”。
  
  对此,社论特别提到,这一指责是极不公平的。在3月中旬,中国在仅仅接触到有限的几个感染病例后,就能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已经难能可贵了。比较而言,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疾病监测系统,但2011年美国发现H3N2禽流感病毒时,所用的时间与此次中国差不多。相似的,美国《大西洋》月刊的一篇评论报道也指出,中国政府数周后才公布首批病例,应该更多地与实验室和流行病学分析难度有关而非故意隐瞒。
  
  看起来,对这个问题的质疑更多体现在对疫情公开的速度追求上,即过分追求快,殊不知这可能导致准确性的缺失。正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永华所说,“信息公开的及时和准确是同等重要的,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快速而牺牲了准确,否则也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了解这种病毒对人类的传染特性是需要过程的。”矫枉过正,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信息不公开走到信息错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