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争议中的非理性诉求怎么破?
当前,我们应该在教育中、社会文化传播中加强科学认知的分量,也需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公众能够参与到科学的“生产流程”中来,消除他们对科学界的新生事物的抵触情绪。
一些读者或许已经观察到,由于“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国际研讨会”及“全国媒体记者转基因报道研修班”在武汉同期举办,一个星期来,相关媒体刊发了一系列关于转基因的报道,诸如《转基因安全与否不是隔壁王大妈说了算》这样的标题传遍了整个网络。
▲武汉会议期间,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作为主持人发表大会的八点共识,纠正了公众对转基因的偏见。但该发言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多的骂声
笔者全程参与了此次会议,也密切关注后续的报道和评论。应该说,这次“集中报道”总体上是客观、理性的,虽然不受极端反转人士的待见,阴谋论、骂街的也仍然存在,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引起过激的反应。似乎经过一段时间的科普后,大家已经熟悉了那些常见的转基因议题,并试着进行探讨,比如转基因致癌实验是否成立、美国人是否吃转基因,哪些产品是转基因,这都是基本事实,没有太多可诡辩了。
不过,笔者也看到,在网友的评论中,还大量存在这样一类诉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为什么没有证明绝对安全就推广”“你怎么保证三代以后不出问题”“应该让官员和科学家带头吃转基因”“请拿出人体食用安全的实验数据来”,这样的观点很具蛊惑性,差不多也是反转声音中最“顽固”的那一部分。
对于科学家来说,并非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比如关于“绝对安全”,事实上,人类只能根据目前已有的知识来认知世界,“绝对”“永远”是无法证明的东西,不管是转基因食品还是传统食品,即便已经证明足够安全,也无法使用“绝对安全”这样的措词。
又比如“为什么不让科学家和官员先吃”这样的问题,且不说中国市场上并没有这么丰富的转基因食品供人的一日三餐,事实上,拿科学家做人体实验并不可行,因为影响人的健康的因素、影响的方式非常之多,很难定位到是某一种食品对其产生了影响。况且,科学界要证明一种食品是否有害,做动物实验已经足够,人体实验既不必要,也不符合伦理。
不过,这样解答的效果似乎并不好。反复纠缠于这些问题的人,很可能是两种情况,一是其对科学家、政府已经不信任,对于科学事实也基本无视,给出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它提这些问题不是为了讲道理,就是想刁难你。另一部分人,则很可能是欠缺理性思维能力,否则,它在提问题时应该想想:为什么是“三代以后”而不是两代或四代?如果转基因必须科学家先吃,那么当出现“手机致癌”的流言时,其解决方案是不是“让研发人员先用一辈子”?
对于网上频频出现的这种非理性的诉求,无疑很考验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的耐心。它不像辟转基因谣言那样,摆出事实即可,也不能简单斥为无知、愚蠢,羞辱他的智商了事。事实上,转基因争议中,首先反映的是公众基本科学知识的匮乏,深层次的是根植于教育、文化体系中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欠缺。因为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讲道理才变得如此之难。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科技产品看起来唾手可得,但大部分公众离科学似乎又很远。因为科技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仅仅是其终端部分,而对于它前面长长的链条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就如转基因产品,消费者并不清楚其安全评价、审批、育种、种植的流程是什么样的。毫无疑问,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疑虑,问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在谣言的恐吓下,出现非理性对抗情绪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转基因问题的风险交流中,当然需要科学家耐心地普及相关科学知识,答疑解惑,但同时也要意识到,非理性思维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转变的,科学理性的思维也并不是三两年可以塑造的,甚至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当前,我们应该在教育中、社会文化传播中加强科学认知的分量,也需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公众能够参与到科学的“生产流程”中来,消除他们对科学界的新生事物的抵触情绪。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让转基因“混战”重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