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脉诊验孕”,有科学才更值得围观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0-20 13:26:47   阅读量:0

 

近日,由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医生“烧伤超人阿宝”发起的“脉诊验孕”擂台赛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据最新进展,北京中医院大学方剂学副教授杨桢第一个接受挑战,并且双方就脉诊验孕方案已达成一致,接下来将继续征集挑战者,最后有望通过专业CRO(临床研究)公司参照临床研究的标准落实这一脉诊验孕活动。

擂台赛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争辩中医问题也不稀奇,但通过擂台赛的方式来解决中医争议还是头一回。事实上,关于“脉诊验孕”的争议由来已久,2007年,时任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罗马召开的会议上称,“中医不但能够通过脉搏诊断妇女是否怀孕,而且能判断男女”,当时招致何祚庥院士的公开质疑,但双方只是打了一通口水战,然后就没了下文。

这次终于为解决中医争端找到了一个双方认可的方案。虽然“望闻问切”并不能代表中医的全部,但由于切脉在中医里应用广泛,而且在文学作品、影视剧里经常被表现得“神乎其神”,因此其不失为正面探讨中医相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而且脉诊比“验药”更方便于公众参与、评价。

从媒体报到来说,该擂台赛方案公布后,有一部分中医人士表示了反对,比如质疑挑选出来的挑战者人数是否足够,是否能代表中医的最高水平,仅靠“脉诊”其实不是中医的“正宗”,还有质疑第三方机构可能做不到中立,等等。不过总体看来,相当多的医务工作者和公众对此活动都表示了肯定。

确实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最后挑战失败了,中医界人士仍然“不服气”。不过,笔者认为,此次擂台赛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其结果如何,也就是说,是否“驳倒”了脉诊虽然也有助于大家正确认识中医,在中医认知方面达成一些共识,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打擂”所展示出来的科学规则和方法、科学精神更为宝贵,更值得围观。

本次擂台赛并不是真正的临床研究,但是借鉴了临床研究的形式来组织挑战赛。在临床研究上,国际通用的方法是“随机双盲实验”,即临床研究中要设置试验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要随机化分组和盲法试验,盲法试验包括单盲试验和双盲试验。通过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实验,可以无情地杜绝一些药品和疗效的安慰剂效应,虽然这种方法并不完美,但已经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最好的确定药物疗效的机制。

一直以来,大部分中国民众对于类似于“随机双盲实验”这样的科学方法都十分陌生,更为信任的是“祖先就这么用”“用了上千年”这样的经验或直觉,经验和直觉有时是对的,但也可能是错的,而能够认识和接受“随机双盲”这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进入现代医学非常重要的一步,对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也极为有益。

值得欣慰的是,作为挑战者的杨桢,他在解释为什么脉诊验孕也许是有效的时候,使用的也是“血液动力学”这样的生理知识,而非是“传统技术”这样的空谈。此外,擂台方案中所反复探讨的样本量、医学伦理、组别设计等细节问题,也是让公众深入认识医学研究过程、方法的难得案例,对于医学行外人是一堂生动的“科普连续剧”。

我们也期待,这种擂台赛所展示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能够为更多人所接受和运用。通过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法来解决一些常见的争议问题,这是可行的,相比较打“口水战”,它更为文明,也更为有效,是形成社会公共理性的一个很好的路径。

不管最后的挑战结果如何,笔者都认为,这样的擂台赛没有失败者,因为只要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展示是的科学、理性的方法,目的是“去伪存真”,以互相信服的方式达成一些共识,那么,中西的裂痕或许就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