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冲击诺贝尔奖”并不值得嘲讽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8-21 11:24:25   阅读量:0
  近日,一则“遴选百人冲击诺贝尔奖”的新闻引起了公众的非议。该新闻称,国家启动实施“万人计划”, 这一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很多人嘲讽道,诺贝尔奖怎么能“冲击”出来,该计划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冲击诺贝尔奖”的说法,最先出自《人民日报》一篇名为《“万人计划”首批名单出炉记》的报道,但是,笔者查找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印发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发现其中遴选100名“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的标准是“研究方向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基础学科、基础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的潜力……。”其中并无“冲击诺贝尔奖”的提法,甚至该计划全文都没有出现“诺贝尔”字眼。
  
  也就是说,“冲击诺贝尔奖”的说法完全是记者自己加上去的。当然,公众也尽可以揣摩,该计划或许就有“冲击诺贝尔奖”的意图,只是没有明着说。不过,从公布的第一批入选名单来看,其中有相当多的人,若是按照诺贝尔奖项设置,其研究领域与诺贝尔奖无关。
  
  如果说媒体造个“诺贝尔奖”的靶子来打是为了吸引眼球,公众舆论对于“冲击诺贝尔奖”计划的嘲讽则带着明显的情绪化色彩。在笔者看来,“冲击诺贝尔奖”并非什么不光彩的提法,诺贝尔奖不是形象工程,但凡获得诺贝尔奖,肯定是在某领域的科研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冲击诺贝尔奖”无非是加大科研力度的更具体更形象的提法,其本质差别不大。
  
  事实上,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开展过“诺贝尔奖”计划。在2001年,日本第二次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从2001年4月开始实施,在政府研究开发经费上预定投入GDP的1%,总额达到24万亿日元,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增加40%。该计划还像奥运夺金一样明确了目标:今后日本应在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国际级科学奖获奖数量上与欧洲主要国家保持同等水平,力争在未来的五十年里使本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达到三十人程度。可以说,日本是光明正大地“冲击诺贝尔奖”。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日本在本世纪初获得了好几项诺贝尔奖。由此可见,冲击诺贝尔奖并没有什么值得嘲讽的地方,“冲击”并非“突击”,并不一定就急功近利,关键在于用什么方式来“冲击”。比如日本的经验是,通过该计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改善研究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切实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而基础研究的夯实也促进了应用性研究的发展,可以说,日本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强国,同时也成为了整体上的科学强国。
  
  当然,我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说就要完全照搬日本的经验。从公布的人才计划看,该计划的遴选面广泛,设计了三个不同的人才层次,对于基础研究项目也有重视,同时由国家财政保障,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这些原则性的设计不敢说多么英明神武,但至少是值得肯定的,也看不出有什么急功近利的地方。甚至有赞许的观点认为,该计划的出台非常及时,有利于形成对人才的激励机制。
  
  当前,公众希望中国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但又回避“冲击”这一字眼,本质上不过是“诺贝尔奖焦虑”的另一种体现。公众可以羞羞答答,国家的科研计划却需要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才能开展可持续性的工作。至于诺贝尔奖是否能够靠“冲击”而来,并不需要现在回答——它在于大的科研环境,在于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但无论如何与舆论不着眼于实质的嘲讽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