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美味未必健康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来袭,众多吃货又为美食疯狂了。据说节目播出后,淘宝上的西藏野生蜂蜜都卖脱销了。因为有第一季的铺垫,可以预见中国传统美食又将长时间成为热点话题,并被以各种方式追捧。
毫无疑问,中国各地五花八门的美食确实称得上“色香味”俱全,美食制作工艺所展现的民间智慧,所承载的民族情感也能让人产生共鸣。不过,“吃”这件事一惯很复杂,它是劳动成果的体现,联结家庭和朋友关系,品味美食也能带来无可替代的满足感,它还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也别忘了,美食不仅是饱腹,还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食物短暂及认知局限,食物的健康和安全属性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在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慢性病高发的今天,这个问题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美食的健康和安全很值得重新审视。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呈现的美食中,有为数不少的腌制、熏烤、油炸食物(如腊肉和泡菜),这些食物普遍重盐,而且烟熏食物含致癌物质苯并芘,腌制食品严重破坏了蔬菜中的维生素及叶酸,还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增加了致癌风险,都是不健康的食品。
由于《舌尖上的中国》有意呈现美食的“手工”、“原生态”特点,还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一种观点,即传统的、手工的食物都是美好的,工业化生产的食品是可疑的。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总导演陈晓卿的观点也印证了这点。记者问,“在片中你是有意避开了工业流水线吗?” 陈晓卿则回答,“我们曾经尝试拍摄几个品牌的水饺生产线,但几乎是刚联系妥一家,马上就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连续找了两三家,都是如此,最后只好放弃了。这部纪录片里有一点是值得思考的:中国的土地上仍然有人在吃着健康、绿色、质朴的食物,这些东西大都来自乡野。”
如果没有记错,陈晓卿所指的水饺生产线出食品安全事故,指的是几家品牌水饺中都检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实际上,金葡菌来源于生肉中,而市场出售的生肉不要求检测金葡菌,如果有质检、有冷链的工厂水饺检出了金葡菌,手工打造的水饺含金葡菌的可能性只会更高,只不过不做检测没人知道,而且含金葡菌的水饺煮熟了吃也基本没事。
并非说工业流水线生产的食品就没有问题,而是说,判断食品是否健康、安全,根本不在于是否是传统的、绿色的、质朴的。在相当程度上来说,有食品科技把关、有严格质检的现代工业食品甚至比传统美食更可靠,很多现代食品科技恰恰是为了解决传统食品中不健康、不安全的因素而产生的,比如传统泡菜发酵时很容易会染上杂菌,而现代食品工艺中可以用人工选择过的不会致癌的安全菌种来接种,严格控制发酵条件,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也非常低。
我们的祖先在过去艰苦的条件下,为了食物的保鲜、存储以及饮食多样化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和探索,我们没有理由批评他们“做得不够好”,但在掌握了食品科技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批判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赞美和留恋过去。从情感上来说,端午节一家人包着粽子,喝着雄黄酒确实很温情,但我们也要知道,过去在粽子里加硼砂是危险的,而雄黄酒不仅不驱邪杀毒,还可能中毒。
据说,在众多专家指出《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很多传统美食并不健康以后,第二季在科学性、健康引导上已经有所注意,比如在小花菇一节中特别解释了干的为什么比鲜的更香;在讲藏族小伙冒着生命危险采摘下蜂蜜后,也提及了蜂蜜80%以上都是“果糖和葡萄糖”,其作用是供祖先快速补充体力,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无论如何,传统美食承载着历史、情感,又关乎健康和生态,而其中哪一样都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要做的是理性权衡,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