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日本科学家因造假风波自杀,中国不应只是看客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8-11 13:30:29   阅读量:0

  最近,一则“日本著名科学家因学术造假风波自杀”的消息成为了媒体热点。事实上,报道中的日本理化所美女研究员小保方晴子涉嫌造假一事,在年初就开始发酵,只不过多为业内人士关注,此次小保方晴子的论文指导老师笹井芳树自杀,“大师”“造假”“自杀”“桃色”等多重字眼叠加在一起,终于把这起事件推向了高潮,让学术圈外的人也有了看戏的感觉。

  但一位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自杀,终究是令人惋惜的,“笹井博士是个严谨而又创新的科学家,世界会沉重哀悼他的离世。” 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前任会长珍妮特?罗桑说。笹井芳树由于在万能ES细胞立体培养研究中获得关键性成果被世界瞩目,曾先后获得11项国内外科学奖,被认为将来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由于小保方晴子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被指造假,作为日本理化所再生医学中心副中心长的笹井芳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调查委员会认为,笹井芳树并未直接参与该事件,但他因没有仔细审查该项目而负有“重大的责任”。最终,笹井先生没有等到小保方晴子重做实验自证清白,就选择了结束生命。

  对于笹井的自杀,外界既感到震惊,又觉得在情理之中。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自杀率”排名很高的国家,这与日本深厚的“耻感文化”有关。比如日本武家的“自杀文化”从平安时代就有,与其在战场上被对方耻辱的杀死,不如提前自杀。日本的影视、文学作品也长期宣传这种文化,“从容自杀”甚至一定被认为是很高尚的事。

  而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人又极其重视“责任感”,而且位置越高,责任感越重,一旦出了差错,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就会觉得辜负了同事、客户和社会的期待,深陷自责中。比如2011年,日本JR北海道铁路公司辖下的线路由于连续发生多起事故,虽未造成人员死亡,公司社长中岛尚俊在压力之下仍然选择了自尽。

  笹井芳树的自杀一方面是延续了一个普通日本人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与日本当下的科研环境有关。小保方的论文共有8位作者,笹井芳树实际上不如山梨大学的若山照彦和哈佛大学的Vacanni教授的科研责任更大,但背后的问题是,笹井芳树是小保方的上司,当初小保方做出所谓的“成果”后,他极力延揽其进入理研所,其目的是为了壮大团队,和京都大学的诺贝尔奖新得主山中伸弥对抗,以期在激烈的科研竞争中胜出,没想到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北大教授饶毅评价此事“过度有耻是悲剧,相当无耻非喜剧”,认为笹井芳树是由于“有耻”引起的悲剧,同时反思中国的学界“一般出现问题时从个人到单位常常不仅不配合调查,而且千方百计逃避责任,甚至打压调查者”,指出“需要有耻辱感的文化作为社会基础,才能改进我国科技教育界目前的不良之风。”这当然是切中时弊的点评。

  但客观而言,要改进科学教育界的不良之风何其困难。从制度上来说,如今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考核过于注重研究人员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复杂的科研评价简化成了数据游戏,于是,很多科研人员急于发表文章,而不是在数据质量和理论水平上下功夫,论文中出点错误是小事,极端情况下论文造假也不新鲜。

  从全社会来说,还远未认识到科研造假对一个国家的伤害。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事业,而科学研究则是为真理的殿堂不断添砖加瓦,科研造假轻则是建了很多豆腐渣工程,而严重的则是让一个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坍塌,让最重要的创新能力陷于停滞。但不管是科学界还是公众,对于这种造假似乎都比较“宽容”,很少有穷追猛打的情况。对于日本的这次作假事件, “美女”和“自杀”这样的佐料反而成了媒体的“大餐”,不少人抱着一种看花边新闻的心态,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在不久前,中国也发生过几次院士造假这样的丑闻,而且结果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