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食品企业也造假,怎么办?
近日,上海《东方卫视》曝光了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知名快餐连锁店的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由于近年来几家快餐巨头多次被媒体点名,这些事件引起了各方强烈关注,并且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由于被曝光的使用过期原料、做两套账等问题不是个别员工所为,而是有组织的行为,事件的性质在舆论看来已经是非常恶劣。但令人不解的是,上海福喜公司成立已18年,其所属的集团公司是一家有105年历史的国际食品加工企业,一直以食品安全标准严格而著称,为何也会发生这种违规行为?不少人甚至感慨,这算是“南橘北枳”了。
业内最好的企业也造假,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不少网友又习惯性地呼吁“加强监管”了,但客观而言,这些问题发生在生产车间里,而且企业也是暗箱操作,除非监管部门向企业长期派驻监管人员,否则很难查到,但这样的监管成本极高,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手,本质上是不可行的。
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仍然需要客观分析该起事件本身,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细节。从曝光的视频来看,福喜公司存在3个问题:使用过期近半个月的鸡皮、使用过期7个月的小牛排、使用回收原料和产品重新加工,但与公众想的不同,一些业内人士对此并不很吃惊。
比如使用过期半个月的鸡皮,实际上包装袋上所写的6天保质期,是针对“冰鲜”状态下,而企业将原材料入厂后,由冰鲜变为冷冻,产品贮存条件改变,保质期也更长了,记者仍然拿保鲜品的保质期来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又比如冷冻小牛排,按照冷冻业的标准来看,只要冷冻条件较好,小牛排的保持期为1年很正常,18个月,甚至2年也不足为奇,因此福喜公司的问题反而在于,为何其保质期标得如此之短?当然,至于发绿问题,由于没有更详细的证据,已无法判断是偶然变质还是氧化问题了。
至于“次品”回炉加工,如果是生产线上挑出来的品相不佳的产品,重新使用问题也不大,相关法规对此也没有明确规定。不过,如果使用的是即将到保质期的成品,则涉及使用“回收食品”,违反了《食品安全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视频中曝光的个别问题可能违法,但也有几处可能只是违反了企业管理操作流程,而且也不太可能造成食品安全危害。当然,把冷冻的原材料作为冰鲜的使用,这种行为是不诚信的。
每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总会从食品标准、食品监管和企业道德良知方面进行发问——这几个因素确实很重要,但客观而来,企业的生产行为首先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企业是逐利的,做出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行为必定有其利益考虑,从这方面思考或许更能接近真相。
业内人士认为,把超出保质期的原材料拿来使用的并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潜规则,其动机无疑是节约成本。而像福喜公司这样,把冷冻作为冰鲜来使用,把小牛排的保质期定得不合常理的低,有可能是为了迎合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大客户的需求,其目的也还是为了保住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企业、小作坊可能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产品品质,甚至忽视食品安全,而像福喜这样的大企业,如果能在不造成食品安全危害,甚至不太影响产品品质的前提下,违反一点操作流程而去降低成本,不也是很有诱惑力吗?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何他们是有组织地“犯事”。
有人建议,要破解福喜公司这样的暗箱操作问题,应该加强对食品企业的飞行检查(即事先不通知的突然检查),或引入国外的“吹哨人制度”(即重金奖励内部举报人),这些都是很好的外部建议,但对于食品安全的进步来说,企业自律仍然是重中之重。从深层次来说,企业还需要在市场利益和管理制度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被行业潜规则所诱惑,也不至于为了一点利益就损害企业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