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把控倒在“最后一公里”
最新检测结果显示,
全国29个大中城市中有14个城市存在自来水不合格情况,
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48%。
水质把控频频倒在“最后一公里”,让人如何安心?
2014年11月-2015年1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水安全公益基金历时3个月对全国29个大中城市的居民饮用水水质进行取样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9个城市中15个城市的20项饮用水指标全部合格,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52%;14个城市存在一项或多项指标不合格的情况,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48%。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检测水样均取自各城市居民区,为民众日常生活所用的终端水。
但根据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2011年的抽样检测数据,当年全国自来水厂的出厂水质达标率就已经达到了83%。为何入户水质与出厂水质有如此差距?城市自来水为何在“最后一公里”出了问题?
从水厂到水龙头的二次污染
此次检测结果显示,在23个有效水样中,只有4个水样的总余氯量达到国标要求,其余19个水样均不合格,占总数的83%。广州、厦门、重庆、银川4个城市的5个水样细菌总数超标,长春、哈尔滨、娄底和郴州4个城市共计6个水样的浊度超标。
桑德环保设计院院长姜安平指出:“从最主要的不达标指标余氯、浊度就可以看出,最大的问题是管网二次污染。在我见过的自来水厂里,余氯、浊度这两项指标都是达标的,并且也是非常容易达标的。”
在水中通入氯气或二氧化氯是最常见及经济高效的一种自来水杀菌方案,目前被世界上超过80%的水厂使用。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出厂水中总氯限值为每升4毫克,自来水管网末梢水中余氯含量不小于0.05毫克/升,这样自来水系统才能保持抑制细菌生长的环境。姜安平说:“在自来水中加氯,成本低,好实现,出厂肯定达标,但为什么到终端就不达标了?”
内部已经锈蚀、污染的自来水管道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告诉记者,经过净水厂处理后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在输配水管网中会受到管道腐蚀、结垢、悬浮物脱落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得水质发生劣化。另外高层建筑安装的二次水箱往往都不上锁甚至是无盖敞开的,自来水在水箱里停留,难免有老鼠、灰尘等进入,如果不定期清理,就会形成二次污染。
据调查,饮用水在城镇供水系统中,在老化和锈蚀的管道中发生水质劣化的水量约占32%,在水池(箱)等二次加压供水系统发生劣化的占68%。部分城市的实测资料表明:净水厂出水经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后水质合格率下降了10%~60%。另据官方统计,国内600多个城市供水管网的平均漏损率超过15%,最高达70%以上;另一项针对408个城市的统计表明,城市公共供水系统的管网漏损率平均为21.5%。而日本1997年全国平均漏损率仅为9.1%。
不过,彭应登也指出:“每个城市情况不一,净水厂通过配水管输送水到末端的过程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水质下降是必然的。保证每家每户余氯都达标,有一定困难。煮开水喝,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有效手段。”
从水源地到水厂的多难之路
当然,水质不达标并不仅仅是管网输送过程中二次污染造成的,从水源地到自来水厂,也是充满风险的一路。
“长春的一个水样砷含量超标达到国家标准限值砷含量的2倍,这是水源问题,自来水厂工艺不包括除重金属。”姜安平说。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饮用水净化方法,即以去除水中的胶体和悬浮物为主的物理处理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处理未受严重污染的水源。对于含有挥发酚、有机物、氨态氮等溶解性污染物的受污染水源则不适用。目前较为先进的深度处理技术,如预氧化、生物活性炭和强化混凝等方法,由于成本较高,无法大范围的推广。即便如此,这些技术也只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供水水质的安全,对于重金属和剧毒有机物等污染物,传统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都基本无力解决。
水源污染,自然因素主要有特殊地质条件导致源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比如因地震等导致的水体污染以及气候因素导致的某些地方水量不足等。人为因素主要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包括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比如造成兰州自来水苯超标的原因是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的管道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至少要达到Ⅲ类水标准的水才能进入自来水厂。国家要求对水源地水质的监测项目有106项(北京的自来水厂测184项),但许多自来水厂的检测频次和能力都做不到如此多项,甚至有些自来水厂一年只做几次检测。所以如果在输送路途中出现问题,不容易及时发现。”彭应登说。
“全国对水源的保护形势也不容乐观,水源往往不在用水区,没有联防联动机制,水源源头保护存在隐患。”彭应登指出,“2012年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故就是因上游企业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溶洞所致。污染发生地不在城市辖区内,市政府和环境部门往往鞭长莫及。”
水污染触目惊心
地下水污染是另外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我国地下水占全国水资源的三分之一,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0%,在饮用水中占比很高。13亿人口中,有70%的人饮用地下水,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但环保部发布的《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国内198个城市4929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超过一半监测点的水质为较差,甚至极差。
兰州水污染事件和柳州水污染事件中所暴露出的备用水源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没有备用水源地。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凡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均需要开辟第二水源。但据环保部2010年的一次调查显示,我国31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没有备用水源地的城市还有近百个。
中国饮用水爆出如此之多的问题,“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可引起政府对饮用水安全的关注,敦促政府加强饮用水保护工作。”彭应登说,“北京自来水水源中地表水和地下水各占一半,目前除了南部和东部局部地区地下水的硬度和硝酸盐指标偶尔较差外,北京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总体上还是比较安全的。尤其是南水北调进入北京后,北京的水量与水质均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将变得越来越好。”■(文/记者 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