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天气在减少,你知道吗?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03 13:57:46
阅读量:0
本次从新疆发迹的沙尘暴来势汹涌,危害性极大。这甚至让人想像,近些年来我国各地沙尘暴天气是否还在增加。面对这一质疑,专家表示, 2000年以来,我国春季沙尘及沙尘暴天气过程数量均呈现减少的趋势。
4月23日,一股强冷空气异常凶悍地“袭击”了新疆,多地遭遇强沙尘暴,白天变成了黑夜,能见度不到1米,地面土层厚达3厘米。受其影响,甘肃敦煌、玉门等6个监测站出现强沙尘暴。随着冷空气东移,内蒙古自治区也在4月24日出现入春以来最大范围大风沙尘天气。幸运的是,记者从北京市气象台获悉,此轮恶劣冷空气“绕路”京城,沙尘无法赶到京城捣乱。
沙尘天气减少的数据启示
从历史监测数据来看,我国北方地区是生态脆弱地区,也是我国沙尘暴的高发区。沙尘暴不仅会对生活环境造成尘土污染,对建筑、交通造成破坏,还会对人的呼吸道、五官等造成伤害。
本次从新疆发迹的沙尘暴来势汹涌,危害性极大。这甚至让人想像,近些年来我国各地沙尘暴天气是否还在增加。面对这一质疑,国家气候中心气体评估室首席专家王有名表示, 2000年以来,我国春季沙尘及沙尘暴天气过程数量均呈现减少的趋势。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2013年春季,我国共出现6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4次扬沙天气,2次沙尘暴天气,比2000-2012年同期平均(12.4次)少6.4次。其中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较2000-2012年同期平均次数(7.2次)少5.2次,较2012年同期少4次。可以看出,2013年我国北方春季沙尘及沙尘暴天气是2000年以来最少的一年。
作为首都,北京的沙尘天气情况受到广泛关注。沙尘暴是跨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北京难以独善其身。北京沙尘暴的沙尘来源,既有本地的,也有异地的,所以需要与沙源地区政府和人民一道治理,以求得共同发展。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北京为例,沙尘天气非常频繁,每年的一到三四月份,总会经历漫长的沙尘暴周期。每到这个时期,天空中黄沙弥漫,白昼颠倒,整个人全身都散发着泥土的味道,而这种状况在从90年代开始减少。
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北京本地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因就地起沙而引起的沙尘暴趋于减缓。2000年以后沙尘暴略有增加,但总体处于偏少的状态。气象数据监测显示,2007年以后,北京地区春季沙尘天气发生较少。2013年春季以来,北京仅在3月9日出现一次浮尘天气,主要分布在北京东部和南部。
植树造林既固沙又防风
沙尘天气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据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冷介绍,要形成沙尘天气,首先要有丰富的沙尘物质,其次是冷空气活动形成的大风,第三是近地层热力对流的不稳定。大风将地面丰富的沙尘吹起来,由近地层的热力对流产生上升气流将其输送到较高的空中,再由中低空的急流将沙尘运输到较远的地区,由于沙尘自身的重量,在传输过程中沉降下去,就给沿途地区带来了沙尘天气。热力对流进而产生的大气沙土输送功能,让即使周围没有沙源的城市,也有机会“享受”沙尘天气的“洗礼”。
北方沙尘天气得到缓解,与我国积极推进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各项工程密不可分。要减少沙尘天气,首先要将沙子“封住”。2000年后,我国将林业生态工程整合为六大重点工程,积极推进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如开启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并相继启动了新疆塔里木盆地防沙治沙、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等区域性防沙治沙工程项目,对沙化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治理,规模推进,使得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1年左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出现由增加变为减少的拐点,沙化土地面积由此前年均增加3436平方公里变为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相当于由每分钟增加10亩沙地变为每分钟减少5亩沙地。这一方面使沙源减少,另一方面,譬如我们修建的防护林,能够有效的增加近地面的摩擦力,使得风力减弱,从而减弱风沙的前进力度。
全球变暖减少大风天气
气候影响对于近年来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减少,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春季气温偏暖趋势也很明显,北方地区春季气温近50多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温0.34℃,升温率高于中国整体平均水平。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除2010年和2011年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以外,其余年份气温均接近或高于历史同期。
气候变暖直接导致冷暖空气交汇减弱,冷空气减少,风变得柔弱,这使得大风日数减少;而大气的近地层热力活动的不稳定性减弱,同时使得起沙的动力条件减弱,这不仅减少了气流中沙尘的夹带,也减弱了沙尘向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的输送。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冷向记者举例:“比如今年3月之前,西北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沙源被埋在冰雪下面,3月中旬以后,由于冬季风持续偏弱,冷空气活动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北方天气迅速转暖,冷空气失去生存的夹缝,有风的时候没有沙,有沙的时候没有风,沙尘天气就很难形成了。”
降水增多形成良性循环
根据中国气象局降雨数据统计,2000年以后,北方地区春季降水明显增加。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冷表示,降水量增加有两个很重要的作用,即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和有助于植被生长。
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加之后,沙土的重量增加,被风吹起来扬得漫天都是的可能性就减少;对于常年干旱的北方地区来说,越多的降水,越有利于地表植被的生长,当植被的覆盖率增加时,即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北方地区降水的增加,给了我们国家大力推行植树造林系列工程的做法一个很好的回应,比如我们去绿化沙地,地面植被环境得到改善,降水量增加,植物能获取更多的水分,这样的良性循环,对于减少沙尘天气无疑是有利的。
沙尘暴的“四宗罪”
当然,不得不承认,虽然沙尘天气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生活中不会再有沙尘天气。而沙尘天气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即沙尘暴。
沙尘暴以强风夹带细沙粉尘席卷大地,一方面,强风不仅会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有时候还会造成人畜的伤亡;而以风沙流的方式,则会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强风和流沙属于物理性的破坏,风蚀则是沙尘暴的化学危害之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厘米~10厘米。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约高达106吨~107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这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除物理摧毁和化学破坏之外,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污染加剧,以1993年“5.5”特强沙尘暴为例,甘肃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气的TSP浓度达到1016mg/m3,室内为80mg/m3,超过国家标准的40倍。2000年3至4月,北京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达到4级以上的有10天,同时影响到我国东部许多城市。3月24至30日,包括南京、杭州在内的18个城市的日污染指数超过4级。
当空气环境被沙尘充斥之后,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沙尘从呼吸道吸入,会导致哮喘病发作,还会引起鼻炎、气管炎及过敏症状;另外,沙尘天气对眼睛和皮肤的伤害也是十分严重的,一旦不注意就会引起眼睛红肿发炎和皮肤毛孔粗大、粗糙等问题。
沙尘暴来袭 请保护自己
沙尘暴天气时,居民应尽量避免外出,不得不外出时,最好带上口罩或纱巾蒙头,可以减轻风沙对呼吸道和眼睛的伤害;行走时要注意避开水渠,水库,以免因视线原因及风力作用,发生溺水事故;另外,行人还应远离高压电线、工地、广告牌、老树等,尽量在坚固,没有下落物的背风处避风。
在发生沙尘暴后,居民应该及时的关闭门窗,以防止沙尘进入室内;还可以在室内洒水、湿墩布拖地或开启加湿器,以保证尘土进入室内时不漂浮在空中,减少人的沙尘吸入量。
4月23日,一股强冷空气异常凶悍地“袭击”了新疆,多地遭遇强沙尘暴,白天变成了黑夜,能见度不到1米,地面土层厚达3厘米。受其影响,甘肃敦煌、玉门等6个监测站出现强沙尘暴。随着冷空气东移,内蒙古自治区也在4月24日出现入春以来最大范围大风沙尘天气。幸运的是,记者从北京市气象台获悉,此轮恶劣冷空气“绕路”京城,沙尘无法赶到京城捣乱。
沙尘天气减少的数据启示
从历史监测数据来看,我国北方地区是生态脆弱地区,也是我国沙尘暴的高发区。沙尘暴不仅会对生活环境造成尘土污染,对建筑、交通造成破坏,还会对人的呼吸道、五官等造成伤害。
本次从新疆发迹的沙尘暴来势汹涌,危害性极大。这甚至让人想像,近些年来我国各地沙尘暴天气是否还在增加。面对这一质疑,国家气候中心气体评估室首席专家王有名表示, 2000年以来,我国春季沙尘及沙尘暴天气过程数量均呈现减少的趋势。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2013年春季,我国共出现6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4次扬沙天气,2次沙尘暴天气,比2000-2012年同期平均(12.4次)少6.4次。其中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较2000-2012年同期平均次数(7.2次)少5.2次,较2012年同期少4次。可以看出,2013年我国北方春季沙尘及沙尘暴天气是2000年以来最少的一年。
作为首都,北京的沙尘天气情况受到广泛关注。沙尘暴是跨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北京难以独善其身。北京沙尘暴的沙尘来源,既有本地的,也有异地的,所以需要与沙源地区政府和人民一道治理,以求得共同发展。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北京为例,沙尘天气非常频繁,每年的一到三四月份,总会经历漫长的沙尘暴周期。每到这个时期,天空中黄沙弥漫,白昼颠倒,整个人全身都散发着泥土的味道,而这种状况在从90年代开始减少。
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北京本地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因就地起沙而引起的沙尘暴趋于减缓。2000年以后沙尘暴略有增加,但总体处于偏少的状态。气象数据监测显示,2007年以后,北京地区春季沙尘天气发生较少。2013年春季以来,北京仅在3月9日出现一次浮尘天气,主要分布在北京东部和南部。
植树造林既固沙又防风
沙尘天气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据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冷介绍,要形成沙尘天气,首先要有丰富的沙尘物质,其次是冷空气活动形成的大风,第三是近地层热力对流的不稳定。大风将地面丰富的沙尘吹起来,由近地层的热力对流产生上升气流将其输送到较高的空中,再由中低空的急流将沙尘运输到较远的地区,由于沙尘自身的重量,在传输过程中沉降下去,就给沿途地区带来了沙尘天气。热力对流进而产生的大气沙土输送功能,让即使周围没有沙源的城市,也有机会“享受”沙尘天气的“洗礼”。
北方沙尘天气得到缓解,与我国积极推进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各项工程密不可分。要减少沙尘天气,首先要将沙子“封住”。2000年后,我国将林业生态工程整合为六大重点工程,积极推进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如开启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并相继启动了新疆塔里木盆地防沙治沙、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等区域性防沙治沙工程项目,对沙化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治理,规模推进,使得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1年左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出现由增加变为减少的拐点,沙化土地面积由此前年均增加3436平方公里变为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相当于由每分钟增加10亩沙地变为每分钟减少5亩沙地。这一方面使沙源减少,另一方面,譬如我们修建的防护林,能够有效的增加近地面的摩擦力,使得风力减弱,从而减弱风沙的前进力度。
全球变暖减少大风天气
气候影响对于近年来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减少,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春季气温偏暖趋势也很明显,北方地区春季气温近50多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温0.34℃,升温率高于中国整体平均水平。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除2010年和2011年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以外,其余年份气温均接近或高于历史同期。
气候变暖直接导致冷暖空气交汇减弱,冷空气减少,风变得柔弱,这使得大风日数减少;而大气的近地层热力活动的不稳定性减弱,同时使得起沙的动力条件减弱,这不仅减少了气流中沙尘的夹带,也减弱了沙尘向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的输送。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冷向记者举例:“比如今年3月之前,西北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沙源被埋在冰雪下面,3月中旬以后,由于冬季风持续偏弱,冷空气活动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北方天气迅速转暖,冷空气失去生存的夹缝,有风的时候没有沙,有沙的时候没有风,沙尘天气就很难形成了。”
降水增多形成良性循环
根据中国气象局降雨数据统计,2000年以后,北方地区春季降水明显增加。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冷表示,降水量增加有两个很重要的作用,即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和有助于植被生长。
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加之后,沙土的重量增加,被风吹起来扬得漫天都是的可能性就减少;对于常年干旱的北方地区来说,越多的降水,越有利于地表植被的生长,当植被的覆盖率增加时,即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北方地区降水的增加,给了我们国家大力推行植树造林系列工程的做法一个很好的回应,比如我们去绿化沙地,地面植被环境得到改善,降水量增加,植物能获取更多的水分,这样的良性循环,对于减少沙尘天气无疑是有利的。
沙尘暴的“四宗罪”
当然,不得不承认,虽然沙尘天气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生活中不会再有沙尘天气。而沙尘天气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即沙尘暴。
沙尘暴以强风夹带细沙粉尘席卷大地,一方面,强风不仅会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有时候还会造成人畜的伤亡;而以风沙流的方式,则会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强风和流沙属于物理性的破坏,风蚀则是沙尘暴的化学危害之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厘米~10厘米。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约高达106吨~107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这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除物理摧毁和化学破坏之外,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污染加剧,以1993年“5.5”特强沙尘暴为例,甘肃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气的TSP浓度达到1016mg/m3,室内为80mg/m3,超过国家标准的40倍。2000年3至4月,北京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达到4级以上的有10天,同时影响到我国东部许多城市。3月24至30日,包括南京、杭州在内的18个城市的日污染指数超过4级。
当空气环境被沙尘充斥之后,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沙尘从呼吸道吸入,会导致哮喘病发作,还会引起鼻炎、气管炎及过敏症状;另外,沙尘天气对眼睛和皮肤的伤害也是十分严重的,一旦不注意就会引起眼睛红肿发炎和皮肤毛孔粗大、粗糙等问题。
沙尘暴来袭 请保护自己
沙尘暴天气时,居民应尽量避免外出,不得不外出时,最好带上口罩或纱巾蒙头,可以减轻风沙对呼吸道和眼睛的伤害;行走时要注意避开水渠,水库,以免因视线原因及风力作用,发生溺水事故;另外,行人还应远离高压电线、工地、广告牌、老树等,尽量在坚固,没有下落物的背风处避风。
在发生沙尘暴后,居民应该及时的关闭门窗,以防止沙尘进入室内;还可以在室内洒水、湿墩布拖地或开启加湿器,以保证尘土进入室内时不漂浮在空中,减少人的沙尘吸入量。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