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基于对技术极限的敬畏
哈佛大学天文系主任艾维·罗伯曾说,“突破摄星计划的确野心勃勃,但并没有任何背离基本科学原理的地方。”要把实验室内的东西变成真正实用的东西,都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当突破摄星项目的科学家严肃的讨论前景时,未参与的多位科学家表达着悲观的态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凯勒布·沙夫(Caleb Scharf)在接受《自然》的采访时说,“突破摄星计划要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然后再装成一个新的东西。我没看到任何明显的可能性。”
计划去年提出时在我国也引发了科学家的热议。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研究员杨宇光就表示霍金提出的计划在工程上不可行,“1克物质加速到1/5光速,需要400吨当量TNT的能量,即使从技术上做到了,1克的探测器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也不可能有作为。飞到冥王星附近的探测器信号已经极其微弱了,地球接收十分困难。”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庞之浩用“最大胆的计划”来形容霍金的突破摄星计划,也表示了技术上的不可能。近日,记者想询问他是否有新的想法时,他说“我不关注科幻、外星人和突破摄星,离现实太远”。
北京大学天文学教授徐仁新说,他完全不相信该计划会成功。微小的飞行器会在长途的星际旅行中遇到非常多的障碍,比如撞上小小的星尘时,飞行器就会大大减速。‘即便一部分可以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它们也不能传送任何数据回地球,因为它们的天线太小了。’”
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姬扬在《“突破摄星计划”就是瞎扯淡》一文开篇就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忽悠,就这样开始了!
姬扬用了很长的篇幅从基础物理出发讨论项目的不可能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他认为激光加速本身存在矛盾,理论上可以用激光加速,但衍射性质会需要极大口径的激光推进装置才能保证激光精准和飞行器作用,这就说明只有邮票大小的飞行器上用激光的返回信号不可能回到地球。巨大的能量照射在光帆上,即便只有一亿分之一的光被吸收,对于10克的物质也会被加温到几万度,显然目前根本不能找到能制造光帆的材料。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王善钦博士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突破摄星计划的怀疑,我们对比邻星b了解的信息太少,“可能拍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另外,霍金与米尔纳的宣传行为也遭到非议。突破摄星项目涉及巨大的资金,米尔纳只投入了初步的资金,而整个项目要50亿-100亿美元,他们需要合作伙伴。所以很多人认为霍金来开通微博是为圈钱而来。
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俊并没有直接反对,而是认为投入与回报相匹配是值得参与的。曹俊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谈到,如今大科学工程均为国际合作,但自己国家会研究自己的部分,然后一起拿出来拼装,这样就给了我们自己培养人才的机会,“我们不抗拒突破摄星计划,坚持以实物贡献,尽量参与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