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忽视公众科普,中国食品行业需要反思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25 12:08:06   阅读量:0
  近年来,我们持续对国内外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进行解读,我认为遴选出来的这些热点,比较真实地聚焦了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焦虑。而从近三年来热点问题的分布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舆情的关注点正逐渐深入到中国食品安全的本源。
  
  在2011年,公众关注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2012年,公众关注标准和过程控制;2013年,大家更多关注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这显示了中国食品安全的舆情逐渐由“危机应对到风险预防”的认知进行转换,显示了对食品安全从仅关注终端产品到关注中间的过程控制,进而研究原料溯源的转变。舆情的关注点总体上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着力点相衔接。
  
  但是中国食品安全依然面临着多重挑战,这些挑战将长期存在。比如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但农药和化肥不使用是不可能的;另外我们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市场,每天1公斤食品——总计245亿元的产值就等于一个小国的产值,法律法规有五千多条,风险评估难度大,风险交流依然是最大的短板。


  
  另外,从近3年间热点事件的分布来看,它虽然是突发的、散点的,涉及食品安全的各个领域,但其中有三个重点领域受关注最多。
  
  一是以传统食品工业化为特征的中国方便食品产业,媒体监测受关注度为28%。由于中国传统食品制作的复杂性,不像面包饼干这么简单,导致传统食品工业化自主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安全性评价正成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独特问题。
  
  二是对标准的争论与质疑,达到了17%的关注。标准不是越严越好,标准是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利益平衡的产物,这种争议是始终存在的。最严的标准,最贵的价格对百姓是最不利的,其实只要保证健康就可以。
  
  三是乳制品行业始终受到最高关注。因为中国“四二一”型独生子女的特征背景,及“三聚氰胺”的阴影,使得以婴幼儿奶粉为代表的中国食品依然缺乏消费者的足够信任,任何与它相关的负面报道总能引起消费者的极度恐慌,这是中国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浓缩。
  
  2013年十多个热点问题,涉及到各个产业链,包括原料、产品、问题解决和危机应对的过程已经成为科普的一个过程,尽管其中有“冤案”,但我认为中国食品行业仍然需要反思的是:
  
  首先,企业只重市场开拓,对产品的健康与安全研究长期投入不足,宁可花很多钱做广告,不愿花很少的钱进行安全研究,这是很多企业的通病。忽视公众科普,忽视消费者的感受,还自吹自擂——比如骨汤,这些已经受到市场的惩罚,需要引起关注。
  
  其次,科技界对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自主深入研究尚未真正整体到位。尤其对传统食品、创新产品的营养与安全研究需要加大力度,需要食品科技、生命科学、营养科学的交叉研究。
  
  再次,百姓对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进程中的迷惑待解。公众科普靠着企业做,一定是说以企业的产品为主,缺乏公益特征,因此需要政府投入,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在科学家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真空,这个真空除了政府谁还能填补?
  
  最后,标准的清理及制修订工作正在艰难推进,并力求与国际接轨,但标准的制定并不是企业可以绑架的,因为标准制定是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我认为科学就是科学,不能去炒作。 标准制定是一个科学问题,是非常严谨的, “欲速则不达”,故难度较大。
  
  这四方面的因素叠加,使方便食品成为热点问题之首。而方便食品只是浓缩了中国食品工业在快速前行30年中的矛盾、困惑、挑战等典型特征。食品安全是中国食品工业必须跨越的坎,过不去这个坎,就谈不上发展。
  
  食品安全是道德、法规、技术三个层面的问题,夯实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础是中国科学家的使命。媒体科普对于解读消费者的信任危机、缓解恐慌是非常有价值的, 目前,主流媒体在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与报道中,已加大了与科技界的合作与交流,报道内容日趋客观准确,但是筑就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之路依旧漫长而艰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文/孟素荷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