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盘点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25 12:01:35   阅读量:0
  镉大米、美素奶粉、胶原蛋白……说起2013年的食品安全,你一定会想到这些字眼。通过媒体监测和分析,我们遴选出了过去一年报道最多,公众讨论最热烈的与食品相关的事件,但这些事件都值得我们担忧吗?为此,相关专家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些事件的危害性、事件背后的成因进行了点评,当然,还有我们应该从中思考什么。


  
  1 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
  
  热点概况:1月2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新西兰牛奶及奶制品被检测出含有低含量的有毒物质双氰胺(二聚氰胺),新西兰政府已经下令禁售含有双氰胺的奶类产品。28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首次就新西兰奶粉疑似涉毒事件公开表态,称已与新西兰有关部门联系,并约见了新西兰驻华大使,要求对方提供风险评估报告。同日,新西兰大使向消费者道歉。
  
  专家观点:双氰胺是氰胺的二聚体,对于人体的危害目前还缺乏详细的研究资料。新西兰第一产业部通用标准副总监表示新西兰奶农中只有5%在使用,而且一年当中,牧场只使用2至3次。根据新西兰方面发布的数据,此次奶粉中双氰胺残留量不足欧盟残留标准的1%,不存在安全问题。问题是由于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对不是三聚氰胺的双氰胺也很担心,同时双氰胺作为非食用物质,应该给予关注。
  
  2 镉大米
  
  热点概况:2月27日《南方日报》刊登一篇报道指出,“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在广州市场随机抽取多批次湖南大米,结果显示镉超标,属于不合格产品”。同时指出,“湖南大米被指镉普遍超标”。广州市食药监局5月16日公布了第一季度餐饮环节食品及相关产品的抽检结果,大米及米制品合格率最低,镉超标率达44.4%。
  
  专家观点:镉是一种重金属污染物,镉可通过土壤、水体、肥料、工矿粉尘等途径进入农作物及农作物的可食部分,威胁消费者健康。因大米是我国居民的主粮,为此对大米中镉的含量制定了更严格的限量标准(中国为 0.2mg/kg,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日本规定大米镉限量标准为0.4mg/kg)。报道中的大米及米制品镉超标事件属于湖南省局部地区在受镉污染的土壤上种植的水稻加工的大米,或使用这种大米制作米制品导致的镉超标问题。政府应高度关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也必须认识到环境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问题大米”的监管,防止其流向餐桌。食品生产企业也应关注生产源头可能带来的风险。
  
  3 美素奶粉疑云
  
  热点概况:3月28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美素丽儿奶粉涉嫌造假事件,美素丽儿奶粉的中国进口商——玺乐丽儿进出口(苏州)有限公司在混装奶粉时,不仅涉嫌更改保质期、使用过期奶粉,还涉嫌使用价格较低的低段奶粉充当价格较高的高段奶粉。目前,主要涉案嫌疑人已被抓获。
  
  专家观点:玺乐丽儿进出口(苏州)有限公司作为销售天赋美素婴幼儿奶粉的进口商,只具有根据相关规定在国内市场销售该品牌奶粉的资格,不具备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资质。在这种情况下,却置法律法规于不顾,通过擦除原有标识、重新喷码、私印外包装盒等方式非法生产,更涉嫌采用更改保质期、使用过期奶粉等恶劣的不法行为,应予以严肃查处。这是一起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中典型的知假造假的违法犯罪行为。
  
  4 农夫山泉被指生产标准不如自来水
  
  热点概况:4月10日,京华时报撰文称农夫山泉执行的产品标准“DB33/383-2005瓶装饮用天然水”在砷、镉等毒理指标上宽松于两个强制性国标——《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国家标准(GB19298-2003)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即自来水标准),并在之后引用专家观点指出农夫山泉不如自来水。农夫山泉回应称,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既执行浙江省地方标准,也遵守国家标准,而且产品品质始终高于国家现有的任何饮用水标准。
  
  专家观点:浙江省的地方标准《瓶装饮用天然水》(DB33/383-2005)过去严于国标,农夫山泉执行地方标准,无可非议;在国家颁布实施《生活饮用水卫 生标准》(GB5749-2006),并修改更新《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2003)的情况下,浙江省的地方标准并没有及时更新,企业没有及时全面采用更高标准,这有不妥之处。企业在标准的使用上存在不当之处,但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非食品安全事件。这件事提醒食品企业不仅要保证食品的安全,而且要关注相关法规标准的变化与更新。对于媒体来说,监督是应该的,但不应夸大负面之处、不应反应过激。
  
  5 掺假羊肉
  
  热点概况:5月,江苏江阴犯罪嫌疑人卫某等以狐狸、水貂等未经检验检疫的动物肉制品制售的假羊肉,以羊冻、冻羊糕等食品形态流入了沪上9家熟食店;而周浦万达广场品尚豆捞坊销售的所谓“羔羊卷”经检验掺入了猪肉和鸭肉,涉嫌销售假冒食品,欺骗消费者。
  
  专家观点:“肉品掺假售假”属于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但“食品安全”问题与“标签标识(或欺诈)”问题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风险问题。如果只是用猪肉、鸭肉、鸡肉等经检验检疫合格的低价肉类产品冒充牛肉、羊肉等高价肉类产品,属于标签标识或商业欺诈问题。而如果用狐狸、水貂等未经检验检疫的皮毛动物肉冒充其他肉种,因存在致病、重金属污染等潜在风险,则既属于违法使用非食用原料的食品安全事件,又属于商业欺诈,应两罪并罚。建议餐饮和肉品加工企业要加强自律,相关方面要逐步加强肉类掺假定性和量化鉴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6 三品牌奶粉检出反式脂肪酸
  
  热点概况: 7月,一家港媒报道,其委托进行的一项检测发现,3品牌国产婴儿配方奶粉中,每100克奶粉检出含0.4~0.6克反式脂肪酸,但含量并未超出内地和国际安全标准。该报道被部分媒体转发后,标题被修改为“XX奶粉被曝含反式脂肪可诱发心血管病”等耸人听闻的话语,一度引发广大消费者担忧。
  
  专家观点:食品中反式脂肪酸有两个来源。一是天然食物,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如牛、羊肉、乳和乳制品,因此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均可检出反式脂肪酸,母乳中也会含有反式脂肪酸。二是加工来源,主要是植物油的氢化、精炼过程中产生。此次媒体报道中的反式脂肪酸是天然带入的,不是人为添加的,符合我国相关标准。因此,这起事件的媒体报道存在严重误导,坚决反对这种无端的、恶意的误导行为。
  
  7 胶原蛋白争议
  
  热点概况: 5月,一则声讨胶原蛋白口服功效的微博引发了各界对胶原蛋白的关注。6月2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告称,包头市东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其胶原蛋白产品涉嫌违法宣传被查处。7月《焦点访谈》关于“胶原蛋白美丽神话”的报道令事件升级。
  
  专家观点:媒体和一些专家对胶原蛋白的质疑是应该得到肯定的,比如:胶原蛋白不能够直接吸收;胶原蛋白不能够治疗疾病(如烧伤、创伤等);胶原蛋白制品中添加激素等是违法的,未获得保健食品批文的产品宣传产品功能也是违规的。
  
  8 肯德基、真功夫等食用冰块菌落超标
  
  热点概况: 7月20日,央视二套节目《是真的吗》报道,央视记者从崇文门的肯德基、真功夫和麦当劳3家大型快餐店中,买来可食用冰块和抽取马桶水样品后,送往北京理化中心进行对比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肯德基崇文门店、真功夫崇文门店的冰块菌落数量均高于国家标准,且高于马桶水数倍。一时间引起消费者的极度恐慌。
  
  专家观点: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克或者每毫升样品所能生成的细菌菌落的总数,是指示性指标。对于食品中的微生物状况,核心指标是致病菌存在的种类及其数量。从媒体报道可见,餐饮企业现场制作的冰块并未检出致病菌,不存在安全风险。就标准而言,报道中引用的《冷冻饮品卫生标准》(GB2579)适用于加工、商品供应的食用冰块,而不适用于餐饮企业现场制作的冰块。
  
  9 瞎果门
  
  热点概况:  9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了《那些果汁是如何炼成的:“瞎果”原料链条调查》的报道,指出多家果汁企业均从果农处收购瞎果(即由于各种原因腐烂变质、或未成熟之前就跌落的水果)用以榨取果汁。自曝光以来,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事件发酵成“瞎果门”,知名企业汇源也卷入其中。
  
  专家观点:规范的浓缩苹果汁加工工艺环节很多,在原料收购以后,还要经过分选-清洗-破碎-压榨-粗滤-澄清-精滤-浓缩-杀菌-灌装-成品这一系列过程。原料在采摘、装卸、运输等环节,果实机械伤和腐烂不可避免, “瞎果门”事件中,媒体以原料收购环节存在的腐烂、落地果现象即判断“瞎果”被直接用于榨汁,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我们国家对浓缩苹果汁这种已经超过十年的主要出口农副产品建立了严格的国家标准,相关检测也表明果汁原料不含有腐烂成分。浓缩苹果汁是我们果蔬中出口最大的产品之一,最高的时候曾经占国际贸易量90%,其生产直接关系到近千万果农生计、生活、增收。很遗憾,这是一起亲者痛仇者快的媒体炒作。
  
  10 地沟油变身食品原料,百余企业涉案
  
  热点概况: 10月9日,涉案金额6000万元,涉及117家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及个人粮油店的特大地沟油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经审理查明,江苏康润食品配料公司在知情的情况下,采用以废弃油料及各类肉制品加工废弃物等非食品原料生产的原料油生产加工为食用油。
  
  专家观点:毫无疑问,这是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原料的安全与监测正成为关系到食品企业产品质量的最重要环节,食品安全正呈现发散性和边缘性的特征,一个不负责任的原料供应商可以殃及上百家食品企业。政府应努力构建废弃食用油处置管理的长效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废弃油的处理问题,大力提升废弃油的处理能力,实现密闭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从监管来说,应改变只关注食用油安全检验标准的堵漏式监管方式,使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控制体系从食品的源头抓起。
  
  11 方便面被曝含重金属
  
  热点概况: 11月13日台湾媒体报道称,台湾市售的包括“康师傅香辣牛肉汤面”“韩国辛拉面”等在内的多个名牌泡面的油包都含铜、铅、砷、汞等重金属。专家称,台湾方便面酱包中检出的重金属含量都远低于我国相关限量标准,不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专家观点:首先,金属元素是地壳的组成成分,天然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水、土壤、大气)中,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人体内都存在铅、砷、铜等金属元素。因此在食品中检测出微量金属成分属于正常现象,并不能说明该食品就存在安全问题。此次台湾方便面酱包中检出的重金属含量都低于我国以上相关限量标准,一般不会损害我们的健康。但这些物质毕竟属于食品污染物,因此食品生产商应在遵循相关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原料控制、生产规范等有效措施,来降低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
  
  12 纸塑包装疑似迁移出“塑化剂”
  
  热点概况: 12月5日某报纸发表了一篇题为《速食面行业陷塑化剂危机:企业巨头集体挟持行规》的文章。文章指出,“关于方便面中含有塑化剂的质疑由来已久,但方便面中为何会含有塑化剂,则始终成疑。”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表示,面饼里发现的塑化剂成分,可能跟外包装的塑料袋或纸质桶有关。
  
  专家观点:目前国内主要食品纸塑容器均是由食品级原浆纸和聚乙烯(PE)挤覆而成的,这两种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均不使用塑化剂。但因现代工业、生活中塑化剂的广范使用,使其在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广泛存在,它们有可能通过食品原料带入食品中。为防范风险,国家相关部门抽取了15个品种1800袋(盒)方便面样品,由4家国家级检测机构进行平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塑化剂检出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由包材生产企业送检的两项原料,均通过相关检测机构对塑化剂的检测,塑化剂17项物质均未被检出。可见,由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塑化剂含量极低,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