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一场关于『天才』的交锋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22 14:21:47   阅读量:0
  反方
  
  表演更多是一种“记忆杂耍”

  
  周玮“数学天才”的名声被叫响了,就在人们还沉浸在对“雨人”自强不息的努力而感动,对其家人数年来不顾世俗眼光,对他的不离不弃而落泪的时候,他那令人不可思议的超强脑力,也引来了诸多质疑。


  
  速算根本算不上“特殊能力”
  
  最引人注目的是科普作家方舟子打假“中国雨人”,他给这档节目泼了冷水,也让人们的感觉立刻变了味。
  
  方舟子的质疑方式很直接,记者联系到方舟子,他表示,“周玮的表演可能连速算技巧都用不上,只需要背一下答案。那个16位数的14次方根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12.069……),但是周玮只报出了前三位数。如果限定答案的有效数字的话,16位数的14次方根结果只取整数,只有11、12、13三种结果;取前三位数,也只有22种结果,很容易记住;取四位数,就有200多种结果,不容易记了,但还有可能;取五位数的话,就有2000多种结果,不可能记了。
  
  如果周玮不是靠背答案而是现场心算的,那么完全可以让他算到第五位数,并不会增加难度。但是他只报出前三位数,说明是靠记忆的。”
  
  “这不是数学!对于正常人来说,进行这样的计算毫无意义。”华东师大原校长、数学教授王建磐也不认为“中国雨人”是真正的天才。
  
  王建磐说,周玮只是精通某一种计算技巧,进行最简单的数字运算,而计算方法只是数学的最初级阶段,距离登堂入室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任何一个普通人,经过一定程度的训练,都可以达到周玮的计算水平。历史上一直有这一类怪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也曾经有一位红极一时的算术高手,到处找数学家、数学教授‘打擂台’,比试数字的速算能力。但是算术和数学完全是两回事,他除了进行速算之外,没有任何数学成果。”
  
  中国认知语言学会副会长石毓智也表示,心记和速算根本不是数学能力,“不论是事先记住答案,还是掌握一些速算法则,然后现场表演算数,都是没有一点数学含量的简单记忆活动,把这拿来与数学家相比,是数学盲的一种表现。”
  
  “脑象图”是伪科学
  
  早在2009年,央视《走进科学》节目就对周玮做了调查,依据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改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测过周玮的脑电波,发现其计算区域与众不同。方舟子对当时的测试表示,“虽然周玮从小就被其家人进行了密集的心算训练,但是当时现场试验的结果,即使是四位数的加法他的心算速度都很慢,费时近2分钟乃至3分多钟。当时他还表演了开平方,用的是普通的算法,速度也很慢。所以当时的调查结论是,虽然他作为一个智障患者,有一定的心算能力很了不起,但是并不比普通人强,当然更不是天才。几年后,周玮突然玩起16位开14次方这种吓唬人的魔术,想必是有人培训他了。”
  
  对于“走近科学”中检测出异样的“脑象图”,方舟子看法不同,他表示,“我查了一下,发现是山西中医研究所一个研究员发明的‘脑象图技术’,号称能用脑电波测出孩子的脑区优势和劣势、智能特征、个性特征、思维方式,还能据此帮人选择职业,我认为其实是伪科学。”
  
  大脑研究的局限不是“避难所”
  
  人类大脑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周玮的“特异功能”一公布,就有专家出来支持,认为大脑功能尚没有研究清楚,不能“盲目否定”特意数学功能,周玮案例很可能就是“其他能力有障碍,数学能力有奇迹”。
  
  中国认知语言学会副会长石毓智解释,“大脑功能不可能违背一般的物理原理,比如既然你能抓蛇,就应该能抓鸟、兽等。同理,既然周玮能够开14次方,那么他就应该有能力解答所有相关的问题。
  
  网络的舆情导向易失控
  
  石毓智表示,“产生科学文化大师的一个条件就是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大众。目前中国的现实令人堪忧,媒体还在朝相反的方向推波助澜。”
  
  王建磐也提到,“周玮作为一个智力障碍者,拥有这样的速算能力是值得鼓励的,但媒体没有必要将其神化。”他甚至认为,电视节目产生了很不好的舆论导向作用,“让名校教授衬托周玮,造成‘雨人’数学才华‘秒杀’大学教授的假象,太过滑稽。”他说,数学系大学教授不是研究速算技巧的,这样的比较对于教授太不公平,“事实上,即使是中小学奥赛试题也不会出这类计算题,因为无论是真正的数学难题,还是普通的奥赛试题,考察的更多是逻辑推理能力,而纯粹的技巧类计算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百科知识》杂志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张田勘对《最强大脑》则认为,许多表演更多是一种“记忆杂耍”。 “实质上,这类记忆训练也可用于生产、生活和科研的技能培训。与其说是‘最强大脑’,不如说是训练大脑。通过训练提升大脑潜能,是好事。但冠以超能力,又标榜科学的《最强大脑》,若不据实以告,只怕会搞砸,引起观众反感。”
  
  请来华罗庚穿越“打假”
  
  据了解,德国版《最强大脑》中也曾有位选手可以心算1到99的1到99次乘方,相关视频颇为火爆。有网友提议,如果请来这位高手和“中国雨人”现场过招,一定会引发“火星撞地球”般的火花。提到周玮可能代表中国脑力战队挑战国外精英,方舟子表示,“比起国外的速算精英,周玮完全不值一提。此前在2007年,法国兰斯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亚历克西斯在英国牛津科学史博物馆心算一个200位数的13次方根,仅用时77.99秒。亚历克西斯解释说他只是用了数学技巧并做了长期心算训练,人人可以掌握,并不神秘。”
  
  网友付强在微博上贴出了数学家华罗庚在30年前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天才与锻炼》,里面也提到了一个和周玮颇为相似的例子:一个名叫沙昆塔拉的印度妇女,可以瞬间报出一个201位的数字的23次方根。她计算这道题时的速度超过了当时一台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计算机在计算题目时,要先输入近2万个指令和数字单元,用了一分钟才算出结果;而出题者在黑板上用了4分钟写出这个201位数后,沙昆塔拉仅用50秒就算出了以上的答案。美国报纸也因此称她为“数学魔术师”。方舟子解释说,“这个事件引起了华罗庚的注意,他认为和特异功能或者计算能力无关,他还给出了用普通人都能学会的速算技巧,就可以快速给一个巨大无比的数字开方根。”
  
  最后方舟子建议,大家应该重温一下华罗庚当年对“速算天才”事件的评论:“有时传播神秘化的东西比传播科学更容易些。在科学落后的地方,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能迷惑人。在科学进步的地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也能迷惑人。看看沙昆塔拉能在一个科学发达的国家引起轰动,就知道我们该多么警惕了,该多么珍视在实践中考验过的科学成果了,该多么慎重地对待一些未到实践中去过而夸夸其谈的科学能人了。”


  
  正方
  
  “最强大脑”经得起科学检测

  
  对于“中国雨人”周玮所遭受的质疑,《最强大脑》节目组也做出了回应:“现场出题是随机的,由专家、评审出题,就是为了完美呈现周玮的心算能力,他是运算而不是记忆。” 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周玮初步检测后,也认同此观点。
  
  不是死记,大脑有异常
  
  对于方舟子的质疑,坐镇《最强大脑》的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魏坤琳回应最恰当不过,他在微博上转发了一名网友的观点,并表示赞同:“他们叫自闭症学者症候群,不适合传统的教育,他们需要为天才定制的教育,希望引起社会的重视,不要埋没了他们的天分。”后来他补充解释,“有两个证据能证明他不是死记硬背,第一是行为学:我们第一天让他算一个开方,第二天让他做同样的题,他都是生算,也就是他都要经历一遍运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大脑扫描结果,我们给他一个运算,看他在计算的过程中,记忆脑区是不是被激活,因为如果是靠记忆,必定需要把信息从长时记忆调动到工作脑区,但扫脑结果看出他的记忆脑区并没有激活,说明不是靠死记的。”
  
  目前科学家已经了解人脑顶叶的IPS区是心算的表达区域,正常人在数学运算中,IPS的脑区发亮,而且题目越难,脑区越亮,但周玮却正相反,魏坤琳声称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点,“比如他做简单的数学任务——比较数字大小、数左边点多还是右边点多的时候,他的IPS脑区激活了,跟常人一样;但当他做开方、乘方运算,给他开根号、做复杂运算的时候,他的IPS脑区激活区域和强度反而变小了。”
  
  脑科学目前还有许多是未知的,而且像周玮这样的例子太少了。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刘嘉推测,“他的脑部可能是太自动化了,像被固化的CPU。以前也有单例的报道,有个小孩也是心算很厉害,但扫描他的大脑,发现运算的时候,他是拿运动中枢在运算,可能是运动中枢某些神经连接起来做运算。”
  
  “特殊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科学家用来判断某个人是否有“特殊能力”,一般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计算的。“比如100个人都有心算能力,由于人与人是有差异的,不可能一样强,在能力上会有强有弱。我们将这100个人按照分数排序,通常会以分数段排序。如果这100个人的平均心算成绩是60分,而且是正态分布的话,那么,50分-70分的人很多,80-90分的人少些,95分以上的就更少。在统计上我们通常用标准差来标示一个样本的离散程度,要确定某个人是否特殊,可以将他/她的成绩跟平均成绩比,如果比平均成绩高出或低于两个标准差,那就比较特殊。高于两个标准差可以被认为超常,而低于两个标准差则被认为在这方面低能。”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表示。
  
  周玮的心算“特殊能力”是如何来的,到现在谁也不知道,这些需要对他进行具体的研究,对他的背景、能力、成长环境进行研究。施建农告诉记者,“周玮在节目中表演时的能力,无论是天生的还是自己死记硬背的,据我了解,能在短期内记忆这么复杂的数字也很难,所以在这种表现上来讲也是特殊的。然后把特殊能力加上他有智力障碍的前提,我们更应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才能。比如说指挥家舟舟,他的指挥能力也不容易,就算是一个正常人要达到那种水平也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从小学习指挥的孩子成千上万,但能成功的很少,所以这种特殊的能力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通常,特殊的能力是有先天条件的,施建农表示,“大脑结构是先天的,而人的能力跟大脑、神经的结构是相关的,至于先天的、潜在的功能能否体现出来,后天环境也要提供相应的条件。但并不是一个孩子,我们给了众多条件,他就一定能成为天才,这就相当于给了阳光、水和天气,而种子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有的快、有的慢,我们却没办法控制。所以说天才还是有先天条件的,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还是有区分的。”
  
  存在“脑部功能代偿”现象
  
  人脑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每个活着的细胞都会自发地产生生物电。利用特殊的仪器和方法,把生物电活动引出来,并放大记录下来的曲线图是“脑电图”。五年前18岁的周玮被《走近科学》节目组带到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进行“脑电图”检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们对周玮脑部做了运算监测,发现他的脑功能区异于常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徐璐表示,“一般人运算会用在前额部分,而周玮脑部额叶很安静,显示激活区域在掌握记忆、情感功能的右颞叶,且激活状态比正常人大。”经过多位专家分析,他的大脑可能受到损伤后,其他脑部功能代偿受损部分,对于他来说,就是原本由额叶完成的运算功能由颞叶完成了。
  
  “脑部功能代偿”现象真的可能存在?施建农解释说,“不同脑部区域有不同的功能,都有相应的分工。比如大脑的布鲁卡区是支配语言表达的区域,它在左脑额下回后部区域,绝大多数人的布鲁卡区在左脑。有的人,特别是在年龄小的时候这个区域受到损伤,出现了语言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在大脑对侧的相应区域发展出言语功能区,你会发现即使左脑布鲁卡区域失去了功能,但是右脑的相应区域却开始活动了,患者的言语能力有可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这种现象就是功能补偿现象。”当然,周玮的计算能力是否属于脑损伤后补偿区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到底周玮这个孤例,有无科学价值呢?魏坤琳说,“对周玮的一些研究可能对认知能力的认识有颠覆性的意义。比如说一个经典例子,有个人颞叶受损害,他的长时记忆就受损了,那人后来被跟踪研究了几十年,为记忆研究提供了无数启发。科学家慢慢领悟到,某个脑区受损伤之后,人就不能形成新的记忆。周玮事件说不准会有颠覆性的发现。”
  
  研究证实,心算能力强
  
  1月23日下午,周玮在家人的陪同下,在华东师范大学接受了专家对他进行的认知、运算测试。在测试房间内,华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先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和自然科学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徐振礼等专家,拿出许多写着乘、除、开方、次方等数学运算题目的A4纸,随机挑选出一些让周玮当场做答。
  
  随着题目难度的提升,周玮的思考和解题时间也随之加长,从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当他得出正确答案时,专家们的掌声,让他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从测试过程来看,周玮确实是在心算,并不是依靠记忆。他很投入,过程中一直没有喝水。”李先春说,周玮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运算方法,“比如乘法,他会拆分题中的数字,拆完之后,算的方式也很特别。在一张写着题目“321×678”的答题纸上,周玮写下来的运算过程如下:321÷3=107;678÷6=113;107×113×3×6=217638。”
  
  目前,对周玮的脑部研究还在进行中。1月24日,周玮在脑扫描过程中,继续进行了各种超复杂运算。专家指出,这是为了更好地求证周玮在心算时脑功能区的活动是否与常人不同。“不应简单地将周玮称为‘天才’或者‘白痴’,他的案例非常特殊。”徐振礼说,“周玮的心算能力很强,但还达不到世界顶尖水平。不过,对于一个神经发育受到一定损害的孩子来说,确实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