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职场败北并非坏事
“高考状元”没有都成为“社会状元”,给其他人留下了巨大的机会,这也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
高考状元”没有成为其他人职业天花板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不突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并不是坏事情。数十年来,在我国高考的道路上,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产生高考状元的中学多集中在省会城市或大中型城市,很少有高考状元产生于县级中学或县级市的中学”,而且“恢复高考36年来,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说明在现有制度下,“高考状元”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产物,同时也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先享用者,他们也是最有能力分配社会资源的人,如果他们走向社会后,依然成为最有成就的一群人,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花板,堵住了其他群体成为拔尖人物的通道。如果真是这样的局面,我们的高考就会从看似最公平的考试变成最大不公平的制造者,社会底层的人以及他们的孩子就永远输在了起跑线上
一些专家认为,“高考状元职业成就不突出”,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竞争一定程度上矫正了这种不公,个人成功的机会和渠道变多了。事实上也是如此,不是状元的很多人、甚至学习不好的一些人也都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才。
事实上,目前我国目前通过高考的方式并不是一个科学的人才选拔方式,这种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做法一个方面挑选除了一些人才,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去也让大量有望成为未来社会栋梁之才的人从筛子下漏过。而这些人中有很多具有强大的情商和社会交往能力,有的具有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此后在社会职场中,他们一步步成为了行业的英雄甚至是行业领军人物。
应试下的“高考状元”不少成了考试机器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表示,多年来为考试论、唯分数论在我国十分盛行,很多中学将自身培养了多少名牌大学生或者是几个状元作为教育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教育界有关人士表示,这实际上是我国基础教育一个很大的误区。
从根本上而言,在基础教育阶段,老师的责任是对所有的孩子进行学习潜力的挖掘、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从多个方面对学生加强培养和塑造,无论学习成绩如何,都是老师培养的对象,老师需要做到的就是如何根据学习的能力与特点、特长制定最为合适的培养方案,这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的手段。
但是遗憾的是,多年来,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的教育都是以考试为核心,高中更是围绕高考的指挥棒旋转。学习对老师的衡量标准也是以学生考了多少分、高考有多少学生考入了好的大学为考核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都是在日复一日地进行应试教育的训练,并被训练成了考试的机器。
也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年我国各地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高考工厂”或者是“超级中学”。
这些年来,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学生走过高考的独木桥进入大学的殿堂,也有数百万大学生走出大学的校门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中坚和核心力量。
但是胡星斗表示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目前我国整体上创新能力依旧薄弱,远远落后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多有识之士认识,这种局面的出现与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改变唯分数论、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培养和选拔人才也就成了很多人的期望。
国家层面也在发生一些转变,近些年,社会对于多元人才的欣赏、提拔,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确立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多元评价、创造型人才已成为人才新观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培养各行各业拔尖的创新人才”的要求。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把“高考状元”当作教育的成功和范本,就显得很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当前社会也没有必要过分热炒“高考状元”,这是对国家人才战略的一种扭曲性的理解和传播,会给公众、教育人士以及学生形成严重的舆论误导,让更多人仍然在分数的漩涡里打转。
因材施教,让绝大多数人成才
范先佐告诉记者,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当前最为需要的是给教育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开阔的、专业化的人才发展以及指引,比如应对个性学生、创造力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欣赏,虽然有些孩子的分数不高,只要他们的创造潜质很强,仍然应该把他们看做是优秀的学生进行培养。未来这些学生都会在各自的领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甚至成为本领域最为优秀和杰出的人才。
比如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的社会公共情怀比较浓,组织能力比较强,奉献精神比较多,属于典型的高情商者,这样的孩子同样是优秀人才,在将来的社会协调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还有一些人,也许每次考试的分数都不是很高,但是动手能力强,只要对其认真培养,同样能够成为人才,比如高级技术这样的,就是当前社会最为紧俏的人才。
对于现在的学校教育,上海新东方学校北美项目部副总监陆毅建议,政府应该强化基础应用领域的学科,学科设计要多元化,同时,要引导社会民众不要看不起基础应用学科,要向德国学习,重视对学生技能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创造财富,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技能影响到更多的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前我国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让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够予以成才。专家表示,这也是整个国家创新力量培养所必须的条件。只有当权威录取制度、传统教育评价走出了“唯分是从”的狭隘的评价标准,走出了“只看眼前的分数”的短视思维,走向广阔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立体化人才评价标准,坚持“人人都可能是优秀人才”的科学理念,孩子们才能成为敢于想象、敢于开拓的新型人才,社会才可能涌现出各种类型的创造性人才。
这样的教育也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