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将改变医学?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6-25 10:24:25
阅读量:0
通过3D打印“定制”人体某一部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一些。或者说,早在3D打印技术出现之后不久,人们就已经在思考它应用于医学的可能性。不过,直到最近3年左右,3D打印技术本身的飞速进步,才使它应用于医学的前景变得格外清晰。
3D打印的本质是一种“增材制造”。与通过切削等手段将材料加工成为产品的传统制造业,亦即“减材制造”不同,3D打印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地制造有特异形状的物品,以及良好的灵活性。而外科手术等医学领域,正适合它发挥出这些优势。
北京工业大学对3D打印应用于医学的实践表明,3D打印对外科和牙科等医学领域的价值,在于能制造出精确匹配人体结构的模型或医疗辅助器械,帮助医生确定手术方案和实施治疗。而且,这项技术能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定制”医疗器械,这在传统制造业体系下是不可想象的。得益于3D打印技术,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一些在以往不可能出现或难以实现的治疗方式也成为可能。(主刀或主治)医生的经验对治疗(手术)结果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被大幅降低,治疗实施过程中所需的“琢磨”或者说基于经验判断的时间也有所减少,这就意味着更多的患者有可能得到治疗。甚至可以说,3D打印以其针对每个患者的“定制化”,帮助一些医疗领域实现了更大程度上的“标准化”。
而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直接植入人体的人造骨骼,其优势也显而易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骨科主任刘忠军是研发钛合金“假骨”的核心人物,他曾多次表示,人体的脊椎骨有着复杂的外观,第一、二节颈椎更是如此,难以通过传统加工方法制成合适的人造骨骼。假如患者在这一部位生出了骨肿瘤,那么传统的办法就是切除之后放入钛网,然后从身体其他部位切下部分骨头放入,固定之后使其慢慢生长,取代被切除的部位。但事实上,这样的手术往往愈合并不好。但引入金属材料(比如钛合金)和金属3D打印技术之后,医生就可以制造出精确匹配患者患处的人造假骨,这比以往的方法更为高效,带给患者的痛苦更少,而且手术效果更佳。
至于通过特殊设计的3D打印机,以人体细胞为原料“打印”器官,乃至利用人体干细胞配合3D打印技术“制造”器官,虽然尚属正在研发中的技术,但只要成功,对医学的意义可以说不言而喻。目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一类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在千千万万人当中找到合适的器官极为困难,而排异反映也可能会导致移植失败。很显然,利用患者自身干细胞制造可供移植的器官,再移植给患者,不失为一条避免排异反应,并保证配型成功的新路。虽然用作为“活物”的细胞而非塑料、金属等“死物”打印会更为困难,有大量技术问题尚待攻克,但这仍然是一个值得脚踏实地进行研发的领域。
除去以上所有这些优势,3D打印还为医疗赋予了空前的灵活性。相比于传统制造业需要大规模的工厂和物资供应链,以及传统医疗卫生体系为器官移植者查找捐献者和配型的漫长流程,3D打印只需要电子图纸和少量适当的原材料即可开工制造物品。这就意味着很多缺乏名医和医疗器械的小型医院,也有可能依靠3D打印技术救治某些重症病患。甚至可以说,医用3D打印技术的普及,甚至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医疗和医疗器械供应体系。人们不必再特意蜂拥到大城市中传统意义上的“大医院”看病,这对及时救治患者,乃至减轻国家交通运输压力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大多数人都对应用于医学的3D打印满怀乐观,甚至喊出了“3D打印未来医学”这样的口号,但随着这一方法发展成熟,在未来也将有可能引发一些前所未有的技术和伦理问题。
一方面,某些对体能或体质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比如格斗类体育项目的运动员,有可能会移植通过3D打印技术制成的金属骨骼,成为“超人”,带来运动场上的不公平;类似的技术如果应用于军人,则不仅有可能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而且因为对士兵的身体造成了永久性的改变,可能造就一个无法再融入正常社会的人群。在国内外的科幻文学、影视乃至电子游戏作品中,这些由身体改造,特别是身体增强带来的负面效果,已是一种常见的题材。
另一方面,如果未来的3D打印或其他技术,使人体除了大脑之外的每个“零件”都可以替换,那么是否意味着大多数有钱为自己打印“备件”的富人都能活得更久,从而有时间积聚更多的财富,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平?这种局面是否真的会出现,我们目前还难以找到答案。
TIPS:
3D打印
3D打印又称为“累积制造”或者“增材制造”,也就是使用粉末状金属、塑料或者其他可粘合材料,根据计算机的数字模型,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传统的打印机是将油墨打印在纸上,也就是所谓的2D打印。3D打印则是一层层地将粘合材料累积上去,最终堆积成立体的产品。与传统的机械制造主要通过削除材料完成产品的方式不同,3D打印可以简单地做成很多结构复杂无比的产品。
由于3D 打印的这一特性,它有可能成为传统制造业的一种上佳补充。美国市场研究机构勒克斯研究公司即认为,在未来,航空航天、医疗和汽车这三个需要制造大量结构复杂的产品的领域,将成为3D打印的三大“支柱行业”。
光敏树脂加速3D打印
光敏树脂也叫做UV树脂,是一种新兴的3D打印材料。它只要遇到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就会立刻发生聚合反应,从液态变为固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3D打印机,通常都是以像粗电线一样的长条状塑料为原料,将其融化之后一层层堆叠起来,待到冷却即可成型。相比于它们,使用光敏树脂打印的3D打印机可以有更高的打印速度,因为它们利用了光敏树脂的特性,通过向紫外线照射的范围内注入材料的方式工作,实现更快速的3D打印。高效率的3D打印,让这项技术在往往需要“争分夺秒”的医学领域,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从3D走向“5D”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以3D打印技术制造的物品,都是以塑料或金属材料打印的“死物”。但3D打印的产品,是否有可能最终成为生物的一部分,变成“活物”呢?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曾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这种可能性。
这项实验的内容,是为一头断腿的羊提供“假肢”。实验团队先用“骨髓泥”材料打印一个骨骼支架,在上面挂上经过培养的羊骨细胞组织。组织挂上支架后,骨细胞就开始生长,打印材料则被降解,成为骨细胞的成分。大约半年之后,这只羊宣告痊愈,带着一条“人造腿”恢复了奔跑的能力。
虽然限于伦理和法律等因素,类似的实验还没有在人类身上进行,但它毕竟说明了以3D打印技术修复哺乳动物肢体,并通过动物的自然生长使断肢恢复如常的可能性。
2013年,有感于美国科研人员提出的“4D”打印标准,也就是用智能材料与3D打印结合得到可以适应环境和“自组装”的物品这一新概念,卢秉恒将他的应用于动物疗伤的3D打印称为“5D”。这是因为,在这样的3D打印应用实例中,包含了动物自身成长的因素,这比智能材料拥有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3D打印的本质是一种“增材制造”。与通过切削等手段将材料加工成为产品的传统制造业,亦即“减材制造”不同,3D打印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地制造有特异形状的物品,以及良好的灵活性。而外科手术等医学领域,正适合它发挥出这些优势。
北京工业大学对3D打印应用于医学的实践表明,3D打印对外科和牙科等医学领域的价值,在于能制造出精确匹配人体结构的模型或医疗辅助器械,帮助医生确定手术方案和实施治疗。而且,这项技术能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定制”医疗器械,这在传统制造业体系下是不可想象的。得益于3D打印技术,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一些在以往不可能出现或难以实现的治疗方式也成为可能。(主刀或主治)医生的经验对治疗(手术)结果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被大幅降低,治疗实施过程中所需的“琢磨”或者说基于经验判断的时间也有所减少,这就意味着更多的患者有可能得到治疗。甚至可以说,3D打印以其针对每个患者的“定制化”,帮助一些医疗领域实现了更大程度上的“标准化”。
而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直接植入人体的人造骨骼,其优势也显而易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骨科主任刘忠军是研发钛合金“假骨”的核心人物,他曾多次表示,人体的脊椎骨有着复杂的外观,第一、二节颈椎更是如此,难以通过传统加工方法制成合适的人造骨骼。假如患者在这一部位生出了骨肿瘤,那么传统的办法就是切除之后放入钛网,然后从身体其他部位切下部分骨头放入,固定之后使其慢慢生长,取代被切除的部位。但事实上,这样的手术往往愈合并不好。但引入金属材料(比如钛合金)和金属3D打印技术之后,医生就可以制造出精确匹配患者患处的人造假骨,这比以往的方法更为高效,带给患者的痛苦更少,而且手术效果更佳。
至于通过特殊设计的3D打印机,以人体细胞为原料“打印”器官,乃至利用人体干细胞配合3D打印技术“制造”器官,虽然尚属正在研发中的技术,但只要成功,对医学的意义可以说不言而喻。目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一类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在千千万万人当中找到合适的器官极为困难,而排异反映也可能会导致移植失败。很显然,利用患者自身干细胞制造可供移植的器官,再移植给患者,不失为一条避免排异反应,并保证配型成功的新路。虽然用作为“活物”的细胞而非塑料、金属等“死物”打印会更为困难,有大量技术问题尚待攻克,但这仍然是一个值得脚踏实地进行研发的领域。
除去以上所有这些优势,3D打印还为医疗赋予了空前的灵活性。相比于传统制造业需要大规模的工厂和物资供应链,以及传统医疗卫生体系为器官移植者查找捐献者和配型的漫长流程,3D打印只需要电子图纸和少量适当的原材料即可开工制造物品。这就意味着很多缺乏名医和医疗器械的小型医院,也有可能依靠3D打印技术救治某些重症病患。甚至可以说,医用3D打印技术的普及,甚至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医疗和医疗器械供应体系。人们不必再特意蜂拥到大城市中传统意义上的“大医院”看病,这对及时救治患者,乃至减轻国家交通运输压力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大多数人都对应用于医学的3D打印满怀乐观,甚至喊出了“3D打印未来医学”这样的口号,但随着这一方法发展成熟,在未来也将有可能引发一些前所未有的技术和伦理问题。
一方面,某些对体能或体质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比如格斗类体育项目的运动员,有可能会移植通过3D打印技术制成的金属骨骼,成为“超人”,带来运动场上的不公平;类似的技术如果应用于军人,则不仅有可能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而且因为对士兵的身体造成了永久性的改变,可能造就一个无法再融入正常社会的人群。在国内外的科幻文学、影视乃至电子游戏作品中,这些由身体改造,特别是身体增强带来的负面效果,已是一种常见的题材。
另一方面,如果未来的3D打印或其他技术,使人体除了大脑之外的每个“零件”都可以替换,那么是否意味着大多数有钱为自己打印“备件”的富人都能活得更久,从而有时间积聚更多的财富,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平?这种局面是否真的会出现,我们目前还难以找到答案。
3D打印
3D打印又称为“累积制造”或者“增材制造”,也就是使用粉末状金属、塑料或者其他可粘合材料,根据计算机的数字模型,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传统的打印机是将油墨打印在纸上,也就是所谓的2D打印。3D打印则是一层层地将粘合材料累积上去,最终堆积成立体的产品。与传统的机械制造主要通过削除材料完成产品的方式不同,3D打印可以简单地做成很多结构复杂无比的产品。
由于3D 打印的这一特性,它有可能成为传统制造业的一种上佳补充。美国市场研究机构勒克斯研究公司即认为,在未来,航空航天、医疗和汽车这三个需要制造大量结构复杂的产品的领域,将成为3D打印的三大“支柱行业”。
光敏树脂加速3D打印
光敏树脂也叫做UV树脂,是一种新兴的3D打印材料。它只要遇到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就会立刻发生聚合反应,从液态变为固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3D打印机,通常都是以像粗电线一样的长条状塑料为原料,将其融化之后一层层堆叠起来,待到冷却即可成型。相比于它们,使用光敏树脂打印的3D打印机可以有更高的打印速度,因为它们利用了光敏树脂的特性,通过向紫外线照射的范围内注入材料的方式工作,实现更快速的3D打印。高效率的3D打印,让这项技术在往往需要“争分夺秒”的医学领域,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从3D走向“5D”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以3D打印技术制造的物品,都是以塑料或金属材料打印的“死物”。但3D打印的产品,是否有可能最终成为生物的一部分,变成“活物”呢?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曾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这种可能性。
这项实验的内容,是为一头断腿的羊提供“假肢”。实验团队先用“骨髓泥”材料打印一个骨骼支架,在上面挂上经过培养的羊骨细胞组织。组织挂上支架后,骨细胞就开始生长,打印材料则被降解,成为骨细胞的成分。大约半年之后,这只羊宣告痊愈,带着一条“人造腿”恢复了奔跑的能力。
虽然限于伦理和法律等因素,类似的实验还没有在人类身上进行,但它毕竟说明了以3D打印技术修复哺乳动物肢体,并通过动物的自然生长使断肢恢复如常的可能性。
2013年,有感于美国科研人员提出的“4D”打印标准,也就是用智能材料与3D打印结合得到可以适应环境和“自组装”的物品这一新概念,卢秉恒将他的应用于动物疗伤的3D打印称为“5D”。这是因为,在这样的3D打印应用实例中,包含了动物自身成长的因素,这比智能材料拥有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