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多用”有多难?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6-27 11:16:00   阅读量:0

文/记者 马思遥

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周伯通“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左右互搏”之术被视为武林绝学,大多数人都不能很好驾驭。而现实生活中,经过长期训练的专业杂技演员却可以用手脚同时转动支起的盘子;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也早已习惯了一边看电视,一边玩游戏,甚至同时接听朋友来电……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常常被认为是脑子好、能力强的表现。真是这样吗?“一心多用”就等于最强大脑?

“一心多用”是注意力模式的切换

著名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一心多用”实验。他将摄影机绑在汽车上,在街头行驶时录下一段视频,要求观众数出视频中“大卫·科波菲尔”照片和名字的出现次数,同时,大卫会在视频中说一段台词,观众还要同时数出台词中“魔术”出现的次数。结果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准确地说出三者的数据,而且记住画面的准确率高于记住台词的准确率。这就像是“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一样,需要我们的“一心多用”能力。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晓林教授介绍说:在大脑内,我们的动作是由同一个系统控制的,两手动作不一致的时候,大脑内的控制系统就要对两只手分别发送指令,如果大脑不能做到协调,就比较难完成。不过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通过训练还是可以达成“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对于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而言,大脑需要向眼睛、耳朵同时发送记忆指令。对于大脑而言,一般情况下视觉信息的重要性要高于听觉信息,因此在该实验中,视觉受到外显注意系统的控制,而听觉受到内隐注意系统的控制,当注意力切换到外显系统时,内隐的系统就遭到了抑制。这就像是一个记忆开关,分别有外显注意力和内隐注意力两种模式控制;当其中一种打开,另一种就关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记住画面的准确率高于记住台词。

魔术师是比科学家更熟练的注意力大师。他们经常会明示或者暗示观众要注意的部分,然后从观众没有注意到的其他部分“下手”,造成出其不意的效果。观众被魔术师提示的时候,使用的是外显注意系统,即不自觉地将关注点聚集在魔术师所引导的部分。而当魔术表演完成时,观众所带来的惊喜则来自于非预感性的感官刺激,也就是内隐注意系统。注意力的引导和分散也由此成为了魔术的关键因素。

“一心多用”不能提高效率

多项研究证实“一心多用”不能提高效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理心理学教授亚当·加扎利博士表示,在几项工作之间切换是对大脑短时记忆的考验,这不利于任务表现。美国密歇根大学大脑认知与行为实验室主任大卫·梅耶博士发现,“一心多用”的人应激激素水平高,而大脑主管学习和记忆的脑区(海马)对这种激素很敏感,长此以往会导致大脑信息处理能力下降,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一心多用的能力。美国多学科联合研究发现,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件事情上,成年人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4~6件事情上,即便刚学步的周岁婴儿,也可以一边学说话,一边拍着手。然而,大脑在处理或应对信息方面存在局限。在现代社会,很多自诩为“超级多任务执行专家”的人,往往“打脸来得太快”。

犹他大学注意力研究实验室曾经对多名自称为“超级多任务执行者”的对象进行测试,让他们一边使用模拟汽车系统驾驶车辆,一边打电话聊天,要求他们记住聊天者对他讲的一些基本单词,同时做一些10以内的基本计算。

结果显示:98%的人在开车的时候无法执行多任务,其驾驶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语音对话、计算能力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该项实验除了证明几乎没有人是“超级多任务执行者”之外,也告诉我们,开车时接打电话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虽然很多人认为自己能够同时处理多件事,其实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本事。

进一步,周晓林教授介绍说:开车接打手机,会让注意力分配失衡。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对话内容上,对于道路情况的注意力会大大降低,这样会导致其无法处理道路上突发情况;即便注意到了突发事件,大脑发出“刹车”“转向”等应急操作指令的时间都将会大大延长。在高车速下,短短几秒的时间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故。

此外,边开车边打电话会造成一种“视盲”,即人们在边开车边打电话时可能会对周遭的环境“视而不见”,驾驶员可能注意不到行人、前车、红绿灯等信息。在美国,开车时接打电话造成的肇事率和醉驾造成的肇事率几乎相同,而开车时发短信的肇事率则足足高出两倍。

即使是边走路边发短信(走路需要多种行为和反应协调一致),也会给大脑带来认知挑战。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不管人们是否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边走路边发短信都会显著扭曲人们的姿势和步态,发短信的人步伐会明显变得僵硬,导致较高的摔跤风险。

大脑也会偷懒

大脑时时刻刻都在接收海量刺激,例如声音、气味、图像等。这些信息都会被传送到大脑的感觉皮质,由神经元来处理从感觉器官传来的刺激信号。这些神经元、神经以及大脑的其他区域合作,将刺激源排序,让人专注在最重要的刺激源上。这种感官分类的结果就是每个时刻中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刺激源完全没有被大脑处理过。而大脑十分“精明”,为了让你不察觉这些没有处理过的信息,大脑会填补上这些认知盲点,并创造出一种“并没有错过什么”的假象。举例而言:“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影阅响读”,这句话的汉语顺序完全不正确,但却不影响阅读。这种“知觉缺乏”的现象,就是大脑的骗术。

大脑的过滤功能,强大到让我们可以忽略环境中显著变化的元素,通过这个自动过滤干扰的系统,我们可以一心一意地完成某一项特定的工作,让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但这同时也限制了我们“一心多用”。■

注意力训练小测试

绝大多数情况下,集中注意力总会帮助我们顺利地完成测试。

读出第一组字体的颜色,只读字体的颜色哦!

测试一 :红色 蓝色 紫色 黑色 黄色 橙色 灰色

是不是并没有难度?再来一组!同样只能读出字体的颜色

测试二 :红色 紫色 黑色 黄色 橙色 灰色

是不是变得困难了?

数据显示:第二组测试人们说出正确颜色所需的时间比第一组测试要多出50%。

这被称为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effect),它是干扰信息争夺大脑注意力的结果。在大脑中,有一个叫做视觉腹流的通道,负责处理颜色信息,而“读”这个动作,则由大脑中的枕叶和颞叶区域负责,注意力过滤器无法抑制大脑想要读出字的含义的“冲动”,这让指出字体颜色变得困难了。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大脑的自动功能与要执行的动作相冲突。这时候,注意力练习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像读出字体正确的颜色一样。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周晓林解释:因为在人的生存环境中,我们经常要与文字打交道,例如阅读、使用、练习文字的意思,对于“字”的意思理解像是自动化识别,不以字体颜色为转移。即使主观上想要不去管字的意思,只对字体颜色做出反应,大脑识别字意的功能还是自动激活了。因此,如果字意和字体颜色矛盾,大脑就要识别这个冲突,并花时间鉴别出哪一种含义是任务所需要的,所以反应就会变慢。

类似的影响在体育运动中尤为突出。在运动过程中,大脑会仔细调节肌肉纤维,选择适合身体的最佳动作,这部分由大脑的运动皮质区域主控。但在心理上,运动员会担心运动过程中的动作细节,这反而会让大脑其他区域产生额外的信息,干扰运动皮质的控制,进而影响运动过程中的动作发挥。运动员注意力训练可能降低大脑其他区域产生的额外信息,这会让运动员的发挥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