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要从娃娃培养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9-12 15:44:38   阅读量:0

文/记者 李荔 何从

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得以回归低年级的科学课,其性质也有较大改变。由原来的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进一步加强和突出了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也昭示着科学课从一年级开始纳入核心课程系列。

▲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南大郭小学,美国大学生正在和小学生们一起在科学课上做日食成因模拟实验。

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植物是活的吗?”“起点和终点不一样?”“西瓜虫有耳朵吗?”在新的科学课《标准》中,这些来自生活中的自然事物,都成为教材中的教学案例。小学科学一年级课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倡导探究式学习。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王大鹏认为,本次一年级开设科学课,并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说明大众对科学的重视在不断增加。“我们现在会听到科普要从娃娃抓起的提法,确实我们应该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只有他们从小爱科学,才能长大成栋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参与了教科版《科学》教材中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编写。“这次新《标准》的实施和科学课重新回归一年级,体现教育部对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关注和决心,也展现了其全新的科学教育布局。”张劲硕说。

张劲硕举例说,“在生命科学领域,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主要强调基础方法的学习,比如对植物、动物的分类,就涉及到基本的观察、比较、测量、归纳等方法。”张劲硕介绍说,“这也是科学课开展的一个思路,即不直接灌输科学知识,而是以对孩子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为大方向。”

张劲硕说,科学很早就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了。从一年级开始上科学课,是非常正常的,并不算早。而且在科学课上,孩子能动手做实验,并从中得到一些认识世界方面的启发、科学实证精神的培养,较早地让孩子们接受这方面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

▲8月17日,郑州,暑假期间,为了让 孩子近距离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不少家长纷纷带着孩子涌入郑州科技馆。

科学启蒙教育对孩子很重要

在科普界诺贝尔奖“卡林加奖”获奖者、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看来,其实科学教育越早开展越好。“近年来有许多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人脑在早期发育更快速,外界的刺激越早,接受科学教育的效率越高。”

李象益表示,孩子的探索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孩子们真正产生兴趣,遇到问题才会主动去探索和思考。“虽然孩子们对科学现象不能理解得很清楚,但是能受到科学的熏陶,特别培育儿童求知欲和兴趣,这种好奇心是难能可贵的,越早进入的话,他们对于科学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年龄越小,对事物的好奇心越浓厚,兴趣越容易培养。在孩子已具备一定知识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越早介入,越容易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李象益教授指出。首先孩子的好奇心强,对科学很感兴趣;其次他们虽接触过很多文化知识,但仅从书本上获得,而不是来自于实验或生活经验,也无法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王大鹏同样认为,科学启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对科学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低年级开展科学教育和科普教育,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且学会质疑,提出为什么。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望佳学校的科学课老师罗玉祥,刚刚结束了一周的科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她对北京科技报记者表示,“新《标准》让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通过学科间整合的形式实现学科联动,能更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素质成长。”

编写专家不是简单走过场

据了解,在本次科学课教材的编写中除了教育专家,还有动植物、物理、化学、天文、自动化等领域的科学家和科普人士参与。

“这一次科学家对科学课的帮助,绝不仅仅是走走过场、当当评委和顾问,而是真正走进课程的编写者行列,从最基础、最宏观的角度同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构建科学课程。”张劲硕说。

事实上,在这16年里科学教育工作一直在做调整。“一年级的科学课教材注重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探究。此次改变也非一蹴而就,我从几年前就开始参与内容教材编写。”张劲硕介绍道。在他看来,科学课开设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科学教育,教会学生们如何做人。

“比如生命科学领域,生命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知识要贯穿在整个教材中。生命科学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除了人类之外,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生命。科学课教材对动植物的分类,就涉及到基本的观察比较等方法。这也是科学课开展的一个思路,即不直接灌输科学知识,而是以对学生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为大方向。”

为未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同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青少年的科学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科学教育,科普就是关注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加强科学教育的研究与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李象益说。

科学技术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进步水平,是第一生产力,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切发明创造都围绕着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开展。李象益相信“科学教育课程能让学生在科学的浩瀚海洋里学习更多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当中。可以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李象益建议,科学教育要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科学与生活、与人生的密切联系,才可能让孩子们真正推动“未来的改变”,当需要去扩展人类知识的疆界的时候,他们才有相应的能力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