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黑枸杞遭暴掠,“软黄金”功效有那么神?
文/记者 刘汝佳
据报道,近期,青海格尔木市阿拉尔、清水河等地三百多万亩草场“软黄金”,被超过5000人的“抢摘者”掠夺。而暴掠的背后,是黑枸杞近年来增长近8倍的身价。那么,黑枸杞真有与其身价相称的功效吗?
黑枸杞,生长于青海格尔木大草原上的野生植物。这种草原防风固沙的重要植被,成了外地淘金者们的摇钱树。从8月10日至今,超过5000人的各地抢摘者,洗劫了草原上超过300万亩草场。当地牧民制止无效,看守的承包商人员亦被人持刀扎伤。
黑枸杞售数千元每斤,宣称有多种功效
青藏高原上的这些纷争,都源自所谓“软黄金”花青素的诱惑。
传说,古代北方的猃狁部落举兵袭周,周文王姬昌数次发兵征伐,屡屡受挫,遂派名将南仲前往朔方驻守边疆,“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南仲在朔方御敌之时,不慎因伤身染恶疾,药石无医。一无名老者赠玄色(黑色)枸子,得之,日日嚼食,身轻而愈。时至猃狁大败,得胜而归,献枸于姬昌。文王食之,大悦,赞其味甘健体,乃天之神果,遂将玄色定为天子之色。
于是,便有人以此古由大做文章,将黑枸杞奉为青海神物。随着技术的发展,有好事者拿着黑枸杞稍作成分分析,也得出了“营养极其丰富”的结论。其富含的钙、镁、铜、锌、锰、铁、铅、镍、镉、钴、铬、钾、钠各元素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与红枸杞相比,黑枸杞中的铁、钙、镁、锌、铜的含量远高于其平均含量,钾、锰的含量远低于其平均值,钠含量与其基本相当。
但是,“营养丰富”肯定不能成为大家暴掠的动机,黑枸杞最大的卖点在于其富含花青素,据称其花青素含量是蓝莓的8倍。记者看到,在天猫商城、1号店等电商平台,黑枸杞干果销售十分火爆,而50克/份的销价在100-300元之间不等,也就是说,其销售确实每斤高达1000-3000元。
在相关产品宣传页面,商家对黑枸杞极尽溢美之词,称其为“美容圣品”,“黑枸杞可抗氧化,防衰老,预防癌症,补血安神,改善睡眠,并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保肝,抗肿瘤,疏通血管,降压,保护心血管系统”;即使是最保守的产品说明,也称黑枸杞具有“防衰老,美容,提升免疫力”的功效。
花青素众多功效,缺乏临床证据
但花青素有那么神吗?黑枸杞之中确实含有不少花青素,并且被称为“花青素之王”。实际上,大多数高等植物中都含有花青素。黑枸杞之外,紫薯、茄子、蓝莓、红(紫)葡萄、甘蓝、紫玉米等等蓝紫色的蔬菜水果中,花青素的含量都很高。它是植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在不同的酸度和金属离子环境中,会吸收日光中不同波长的部分,从而使植物呈现红色、蓝色或者紫色。
此外,花青素对于人体健康有什么样的好处确实吸引了大量的研究。在实验室进行的化学实验或者细胞实验中,花青素展示了强大的抗氧化功能。细胞的氧化损伤与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比如癌症、衰老、心血管疾病等等。
所以人们自然想到花青素可以抗癌。许多人对此进行过研究,也有大量的科学论文发表。主流科学观点认为,花青素对于体外培养的癌细胞显示了很强的抑制作用。针对老鼠等实验动物,花青素对人工诱导产生肿瘤也显示了一定的抗性。但是,它是否对人体有效,则缺乏相应的证据。意大利的研究人员曾进行过一些“病例-对照”研究,比较过上千例癌症病人与情况相似但是没有得病的“对照”人群的饮食状况,没有发现花青素等蓝紫色蔬菜中的“有效成分”跟癌症发生有关。有学者认为花青素虽然有很强的抗氧化性,但是一旦吃到人体内,就很难保持它的作用。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可以随着细胞液的酸碱改变颜色。细胞液呈酸性则偏红,细胞液呈碱性则偏蓝。
目前宣称的花青素的种种“功效”是从“抗氧化”衍生出来的,并没有直接的临床试验数据。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可以给科学家们一些研究的方向,但是并不能作为“功效”的证据。在美国,曾经有公司鼓吹某种蓝紫色水果的“功效”,被FDA严厉警告和制止。
有说法称,花青素可以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以此起到抗衰老的功效。其实,清除自由基所号称的抗衰老效果都建立在美国科学家哈曼在1956年提出的衰老的自由基学说基础上,虽然理论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所有以抗自由基为手段以期抵抗衰老的有关实验最终结果都是阴性(也就是无效),有些甚至还发现对人体有害。近年来一些研究甚至完全推翻了自由基理论,认为自由基可以延缓衰老。
不允许任何食品宣称治疗或预防功效
目前,市场上的黑枸杞多以干果食品的形式出售。根据国家法规,不允许任何食品宣称治疗或预防功效。此外,记者在国家食药监局在线数据查询系统中查询,发现还没有任何关于“黑枸杞”的保健品资料。
现实中,很多天然食物都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不管是蓝紫色、绿色还是黄色,都对健康有好处。在实际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去追究哪种水果蔬菜或者植物有什么“特定功能”。实际上,那些传说中的功能也往往缺乏可靠的科学证据。即使营养被证明很丰富,决定蔬菜水果或者植物有益作用的,不是其中的含量有多少,而是所吃下去的总量有多少。除非是真的“不差钱”,否则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物以稀为贵”的名贵品种。■
采访专家: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吴海云
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于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的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