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科技创新的那些牛事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6-14 15:27:40   阅读量:0

  文/记者 李晶 李荔

  800多件实物、120多件模型、近百项互动项目等一大批“高精尖”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日前,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面向公众开放。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分为总况、重大专项、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农业科技、民生科技、区域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人才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等10个展区,全面系统展示了“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界取得的一批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和重要工作进展。

  “国之重器”彰显高端实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这次展会中,代表着中国在世界领域顶尖水平的“国之重器”一亮相。国产五轴机床、“蛟龙号”钛合金球形舱、“潜龙二号”自治潜水器、运-20和C919模型、高分一号及高分四号卫星、嫦娥月球车、磁悬浮列车、中国版“智慧地球”虚拟系统等彰显了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高端科技实力。

  全数字化的国产首架大飞机C919实物模型

  与此同时,“十二五”重大专项成果在国际舞台也发出了“中国声音”。集成电路装备及芯片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移动通信技术已形成中国主导、全球参与的完整产业链;转基因新品种培育获得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137个,专利总数位居世界第二,打破了发达国家和跨国种业集团的长期垄断;疫苗研发、抗体标达等技术实现国际“并跑”,已累计有90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135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18个国际首创新药获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埃博拉疫苗实现了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深度融入国际防控体系。

  智能创意引领未来生活

  除了代表国家高端实力的重大专项和“国之重器”之外,与民生福祉更为贴近的现代生活、未来生活的创意产品展区,也成为参观人流量最大、气氛最为活跃的展区。

  智能植物工厂可以为空间站、月球及其星球提供食物供给;骨科机器人填补了颈椎手术机器人的国际空白,精度可达0.8毫米,提高手术效率20%以上;“有眼有脚”的胶囊内镜机器人,能在人体内360度无死角地观察胃部所有部位;3D打印、激光雕刻等动手参与项目,成为上海社区创新屋为居民提供公益服务、激发创意的科普新方式;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的惊艳亮相,让更多人体会了未来交通出行的崭新变化。

  科技成果如何“接地气”

  “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全面梳理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然而,在科技创新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比例并不高,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少差距。

  当今世界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也是一个惟科技马首是瞻的世界,科技是强国的支撑。掌握核心技术为产业发展鼓足底气,自主创新为国产化带来新的机会。因而,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突破不能仅仅停留于“成绩单”上,向市场迈出坚实的步伐,才是改善民生福祉的必由之路。在产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产品和服务,构建完整的产业链,营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生态环境,才能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要“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这是核心关键技术的根本保障,但国产核心技术突破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来营造更好的环境。创新改变世界,创业引领未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相信下一个五年,中国科技创新将取得新的辉煌。

  小觅智能机器人不仅是智能搜索、故事朗读、远程拍照、天气预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自主学习、情绪识别、对话控制、环境认知能力

  国之重器篇

  天宫一号模拟体验舱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了三次交会对接。我国因此成为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与巡视勘查,“绕、落、回”战略第二步目标全面实现。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专项展区,“天宫一号”模拟体验舱吸引了不少观众。这个仿照天宫一号真实场景制作的展品,配合实物展品和液晶电视屏幕对航天员太空生活和工作场景的播放,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次太空之旅。此外,舱内装有自行车计量计、舱内航天服和电解制氧设备等实物,也让观众大开眼界。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于2013年6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曾连续6次位列国际高性能计算TOP500排行榜第一,其峰值计算速度54.9PFlops,持续计算速度33.86PFlops,综合技术水平国际领先。作为我国超级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天河二号广泛应用于信息系统建设和科学工程计算领域,为国民经济发展、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海潜水器

  海洋科考、应急救援、深海探测—4500米自治式潜水器(潜龙二号)、4500米无人遥感潜水器(“海马号”)、深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海牛号”、深海滑翔机(海燕号、海翼号),这些深海机器人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海上试验和试验性应用,让人类探索到了大海深处的奥秘。 为瞄准深海,认识深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技术改进及作业系统研制,成功下潜到7062米。4500米深海载人舱高精度定位系统实现海上应用,自此我国的载人深海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展位上,电子触摸屏集中展示了超过200多万辆“两客一危”车辆的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对蔬菜进行全流程溯源定位的“北斗菜”、北斗高精度约车应用、近4万条渔船和执法船的北斗船联网平台等,让观者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

  作为国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北斗导航系统重点解决我军民用户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问题。“十二五”期间,已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十三五”期间,计划2018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2020年向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高速列车

  高速列车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让中国成为引领高速列车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我国高铁已成功实现“走出去”,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为中国高端装备打造了一张“新名片”。

  更高速度的试验列车正在路上,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展示的试验列车,创造了605公里/小时的实验室滚动试验最高速度,为进一步巩固我国商业运营高速列车的安全性、可靠性提供了试验研究平台。

  未来智能驾驶舱

  C919大型客机展位前围满了参观者,作为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目前订单已达514架。在该展位上有一台超宽超大触摸显示屏,仅需要触摸和语音控制,即可实现驾驶舱的智能控制。

  尖端技术篇

  人造小太阳

  聚变能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人造小太阳的成功建设和运行成为我国核聚变研究的里程碑式突破,创造了国际最长偏滤器高参数放电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据悉,人造小太阳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可对受控核聚变相关的前沿物理问题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为未来稳态、安全、高效的先进商业聚变堆提供物理和工程技术基础。

  深水、深层油气开发技术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平台,“海洋石油981”等深水、深层油气开发高端设备在中国南海深水实施批量作业,实现了从500米到3000米的重大跨越,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荔湾3-1深水气田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个海洋深水气田,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方,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处理120亿方天然气,相当于西气东输一期规模。

  自主创新篇

  高温气冷堆

  我国研发设计出的高温气冷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先于国际水平,可以避免类似于福岛核事故出现的堆芯熔化、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的重大事故,曾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专家认定为21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核电站最有发展前景的堆型。

  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

  与新疆小学生实时互动,与油田工人实时互动,实时演示青海油田现场视频监控和生产管理数据……这些都离不开4G和5G技术的“鼎力相助”。 宽带移动通信专项推动我国移动通信实现从“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截至去年年底,全球共有4G商用网络76个,建设基站140万个,采用TD-LTE标准的用户占4G总用户近40%。

  民生福祉篇

  骨科手术机器人

  这款我国自主创新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通过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展手术,精确度达到0.8毫米,提高手术效率20%以上,并具有减少失血量和术中组织创伤等优势。目前,该系统已在十多家医院使用,累计手术超过2000例。

  新能源汽车

  “秦EV”是一款纯电动轿车,搭载自主研发的永磁同步高效率高转速电机,最大功率160千瓦,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仅为7.9秒,综合工况续驶历程达到300公里,还可作为移动电站,直接利用整车电量实现对外部用电器供电。

  新能源汽车展区另一个亮点是,第二代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它外观普普通通,却拥有实现点到点的行驶能力,具有城市工况下自动跟车、主动避撞、自动紧急刹车、车道保持等功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未来的交通格局,将因智能无人驾驶汽车而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环保、出行成本都将大幅降低。

  智能植物工厂

  一排排绿油油的生菜和茼蒿在LED光源照射下,长势喜人,吸引很多观众驻足停留。这个智能植物工厂以节能植物生长灯和LED为人工光源,采用计算机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营养液除了能提供水分外,还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一般“植物工厂”内种植的生菜、小白菜等,20天左右就能收获,而在普通的大田里,则需要40多天的时间。同时,“植物工厂”除了具有收获快的特点外,还具有空间利用率高的优点。

  强优势杂交水稻

  累计种植面积约7亿亩,增产稻谷近155亿公斤,增收近400亿元,能达到这样高产的水稻,一定是杂交水稻的功劳。没错,水稻超高产育种,是近20多年来不少国家和研究单位的重点项目。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团队经过20多年的技术攻关,独创了国际领先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和技术体系。育成了600多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推广区域遍布全国16个省市。

  (资料提供: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