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预测的中国四大地震区域,三个应验了?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5-31 12:55:33   阅读量:0

流言: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预测我国四大地震区域,其中京津唐(唐山)、四川和青藏高原(汶川、玉树)、台湾及福建沿海(台湾)都已经应验了,下一个就是XX。然而这个“XX”有各种不同的版本。

真相:这只是个以讹传讹的说法,李四光先生从来没有做过所谓“四大地震区域”这样的预测。以现有的科学技术,人类仍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地震预测是全世界至今都无法攻克的一大难题。

【解读专家】

曲哲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 研究所研究员

很久以来,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预测我国四大地震区域,其中京津唐(唐山)、四川和青藏高原(汶川、玉树)、台湾及福建沿海(台湾)都已经应验了,下一个就是XX。然而这个“XX”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让不少人觉得自己的家乡就是下一个灾区,引起相当广泛的恐慌。

事实上,这只是个以讹传讹的说法,李四光先生从来没有做过所谓“四大地震区域”这样的预测。

对“四大地震区域”的普遍关注,反映了人们内心的一个疑问——“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地震预测分为短期预测和中长期预测。中长期预测的内容,是某地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生大地震的概率,并不能明确告知具体日期和震级。像前面说到李四光先生虽然没有预测过“四大地震区域”,但作为地质学家,他确实预测了很多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这就是中长期预测。

现在地震部门关于中长期预测的一项重要任务叫活断层探测,因为活断层的“活”与活火山的“活”类似,这是有可能发生错动而引发大地震的断层。火山在地表上,肉眼可查。但是断层位于地下几公里至几十公里深处,现在全球范围内人类的钻探深度极限是十几公里,活断层探测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地震具体什么时候发生、在哪里发生都很难准确预测。

目前的中长期地震预测,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历史上的地震记录。发生过大地震的地方肯定有断层。中华文明因历史悠久,地震记录是全世界时间最长的。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大范围的活断层探测和地球物理场的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估计某地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概率。这样的地震预测是有科学依据的,中长期预测的结果也是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的重要依据。

然而与中长期预测相比,普通民众更加关心的是地震的短期预测,即提前明确通知发生地震的大小、时间和地点。

例如,海城地震(1975年2月)曾被成功预测,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例成功通过地震预报大量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案例。

但海城地震成功的短期预测,有着特殊背景,它主要是通过500多次前震判断出未来会发生大地震。然而全球90%的破坏性地震没有明显的前震。所以,海城地震成功预报是极其偶然的事情。

地震前兆是地震短期预报的一种常用方法。人们经常把动物行为突变、天气异常等现象视为地震前兆,但实际上它们跟地震之间并不一定有必然联系。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之后,大阪市立大学教授弘原海清不知道从哪里搜集了1519例地震前兆,还出了一本书叫《前兆证言1519》。

他认为,在大地震发生前,出于某种原因可能会影响到一些物质,引起动物焦虑、收音机信号不稳定等等。但是人们没有把握住大自然发出的警告。

但是,他无法用科学证明地震和这些前兆之间有确切的因果联系。平时动物生气也会焦虑,水温异常或者受污染严重也会使鱼显得异常,很难判断这些现象跟地震是否有必然联系。

至于想通过已经发生地震的地点来预测尚未发生的地震,同样是天方夜谭。

2012年,在一次地震工程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伯克利一位著名的地震工程教授在作大会报告时展示了一幅世界地图,把2010-2011年间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都标了出来,包括海地地震(7.0级)、智利地震(8.8级)、新西兰地震(7.1级、6.3级)、东日本大地震(9.0级),然后开玩笑说:“下一个是不是该轮到加州了呢?”全场学者捧腹大笑。

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两百万年前的事儿,而有历史记载的人类历史不过几千年。与地球的寿命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样看来,人类想要预知地震,就像用一眨眼的瞬间去感受夜的漫长。

以现有的科学技术,人类仍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地震预测是全世界至今都无法攻克的一大难题。

同时,当前我国在建筑抗震性能方面,整体上与美国、日本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

从地震致灾程度可窥探一二:同样发生六级地震,在美国或日本的死亡人数远小于中国。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技术、经济和意识三个方面。

技术方面,我们现在还在向美国、日本学习,属于跟跑阶段。不过,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性强,赶超速度很快,如果国家投入精力加大研发力度,可以在短期内取得巨大的进步。

经济方面,我国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抗震能力也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也带来了抗震能力的不均衡发展。

防震减灾意识,可能是更为根本,也更难以改变的一个方面。

技术和经济方面,都比较容易追赶。但是,最为重要的意识却最难追赶。

这里讲个小故事。芦山地震后,我们去现场考察。经历过汶川地震,当地居民确实有了防震意识,想把房子盖结实。

当地有一户男主人,汶川地震后好不容易筹钱盖了一个新房,五年后芦山地震又把房子震毁了。

我问他:你都经历汶川地震了,怎么不多用点钢筋,把房子盖结实?

他很冤枉地说:我知道,所以放了特别多钢筋啊。

我们这才发现,他的房子虽然墙裂得不成样子了,但是楼板坚固无比。原来,他把钢筋全加进楼板里了。

柱子里没放钢筋,楼板里却全是钢筋,这点很致命。一般地震中人们就是被楼板砸死的,他还要向楼板里“添砖加瓦”。要是压在这么厚的楼板下面,救援都不好下手。

这说明什么呢?防震意识的缺乏分两个层次:一是没有防震意识,二是不知道正确的防震方法。上面说到的这个男主人已经有了“加固”意识,但是方法不对。

目前,我国大部分居民的防震意识比较弱,这也与我国破坏性的大地震相对较少有关。多数人存在侥幸心理。地震少,能造成伤亡的地震更少,他们不相信有生之年会受大震灾。

相对而言,日本地震多,日本居民的防震意识也相应高得多。如果年年地震,几乎人人会采取防震措施;三五年地震一次,多数人会采取防震措施;如果三五十年才来一次,人们可能就不太在乎了。因为很多人会考虑回报比:房子盖得这么结实,几十年不来一次地震,相当于白花了很多钱。

目前,提高成年人的防震意识或许有些困难。但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心里及时、正确地播撒“防震减灾”的种子,待到几十年后种子发芽长大时,他们就会明白地震有何风险、如何应对风险,这可能会对提升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来源:“瞭望智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