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鹏:“半个门外汉”打破国外聚乙烯纤维垄断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8-12 10:25:30
阅读量:0
文/记者 刘江恒
一件黑色T恤,一头短发,黑框眼镜,贺鹏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一位专注学术,平易近人的导师,但他目前是北京同益中特种纤维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
“半个门外汉”打破聚乙烯纤维国际垄断
普通聚乙烯(PE)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塑料聚合物,用来制造绳索、过滤布、包装布。而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其复合产品广泛用于国防军需、安全防护、海洋工程等领域,如轻质防弹装甲板、轻质防弹衣、高强绳缆等。但是在2009年以前,国内高强高模聚
乙烯纤维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基本依赖进口。
2007年,刚刚博士毕业的贺鹏进入了北京同益中特种纤维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这也是他毕业后找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一待就是8年。虽然贺鹏在博士期间攻读的也是化纤行业,但并不属于公司经营业务的化纤品种。那时,他已经29岁,到了立业的年纪,带着妻子来到北京的他无奈重新开始了另一段学习。
同益中是国内一家专业从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下游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09年以前,国内的高强聚乙烯纤维技术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业,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但在单丝细化,强、模提升等方面仍然没有突破瓶颈。
贺鹏说,对于自己这样的“半个门外汉”,要想找到行业的切入点是很困难的,刚进入公司不知道能做什么,自己很着急,一心想着多做点事,不管大小,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找到存在感。但由于对行业的不熟悉,能做的也只有一些如优化产品品质等小事,出于年龄段该有的谨慎和自己希望扎根做事的心态,他没有选择换职业,家庭也让他沉下心来做事。
通过各种小事,他很快熟悉了公司的基本研发情况,一年后,他进入公司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革新高强聚乙烯纤维技术,使纤维更细、更匀、强度更高。纤维越细,强度就越大,纤维的力学性能指标越高,同时生产出的防弹背心、防割手套等下游产品也会更加轻便、柔软。“领导对我的要求就是把纤维做细,越细越好。”
当时,这项技术只有荷兰DSM和美国Honeywell两家公司相对成熟,由于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国内可以借鉴的相关资料几乎没有,怎么将产品做细成为摆在贺鹏面前的首要问题。他沉下心来,理清思路,发现在没有实品和研究的情况下,只能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再总结创新。为了寻找革新的关键点,他查阅外国文献,花了半年的时间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资料开始梳理,阅读了几百篇文献、专利,提出了自己的革新方案。
正是对文献的深入了解,让他对自己提出的方案充满信心。2009年3月,贺鹏带领的团队开始进入革新高强聚乙烯纤维技术的攻关阶段,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单丝更细的第一代高强聚乙烯纤维已经研制成功。接下来的三个月,又做到第二代,就相当于将一层窗户纸给捅破了,由第一代引起的连锁反应,很快使得他所带领的团队将单丝更细高强聚乙烯纤维从第二代做到第五代,现在已经做到全国最细,性能优于美国Honeywell公司,打破了荷兰DSM和美国Honeywell公司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填补了国内不能生产中、高端高强聚乙烯纤维的空白。
“非典型”科研更加注重高效
在这个行业做了八年,贺鹏知道对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最少需要两年的磨炼学习后才能出成果,两年内想要出成果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类似自己用一年的时间做出成绩是很难复制的,但他认为这并不是说做科研不注重效率。他说,企业研发与单纯的科研并不一样,相较而言,企业科研人员更像是一个“非典型”的科研者,企业的盈利性质更加要求科研所具有的高效性。
科学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必须搞清楚,科学研究的部分相关环节是可以同时操作的,同时做好这几件事效率才会高。如果想着做完这件再做下一件,就得一件件往后排,如果把这几件事一起做,如果有一件事没有成功,就可以用另外几件事来验证没成功的事错在哪里,这样横向比较很快就能把握事情的重点。“如果做一项研发需要一年,那么如果失败这一年就浪费了。注重效率,进行多项研究的话,失败了还可以接着做别的事情。”
“虽然我一直在强调高效,但是高效并不代表投机取巧。”对贺鹏来说,在第一代聚乙烯纤维的研制过程中前期心无旁骛的查阅文献、研究资料,为后期的攻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人能够专注地、全面地研读过所有相关文献,也许新一代聚乙烯纤维早就诞生了。
2008年至今,贺鹏先后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1项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荣获国投集团技术特别奖,2014年入选国投集团专家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技术专家库和国家科技专家库。
近五年来,贺鹏带领团队为公司突破了多项行业技术瓶颈,完成了“TM30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产业化工艺技术及装置的设计开发”“防割手套专用EN388Ⅴ级耐割专用纱的工艺技术及产业化设备的研制开发”等7个重大课题。
嫁接前辈经验,打造业内高速
作为研发部的总监,贺鹏管理着公司的两个研究所,目前工作的重心从技术转为管理,培养新人的团队也成了工作的重点。“相较以前,公司对每个人科研工作重点的划分更加细致,如果说我刚来公司科研是从无到有的阶段的话,我现在的工作就是让它从有到优。”贺鹏将研究项目更加细分化,这对团队成员的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年,同益中公司开始做耐割纤维用于警用防割手套制作的研究,相较于普通纤维,耐割纤维的生产难度更大,“生产别的纤维时,无论数据达不达标都可以出来产品;做防割纤维时,数据不达标就根本没有产品出来,有时候连机器都坏掉。”贺鹏说。
耐割纤维从原料上就有变化,还包括实验、生产过程中有上百个参数需要调整,整套工艺都是新的。新员工遇到这种情况基本不知道怎么办,具体调哪个也不好把握,这就需要经验来支撑。
贺鹏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时候原料会将设备堵住,他首先就抛弃原有的设备,在选择新设备的情况下,重新调整工艺,慢慢试验,最终生产出防割手套专用EN388Ⅴ级耐割专用纱。
八年的工作中,贺鹏不断地“回头”,“只有多回头看看,才会发现哪些知识是对新人行之有效的。”他总结了一套自己培养新人的方法,首先,我会安排他们先接触文字工作,不是像我一样研究历史文献,那是情急下的办法,而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技术人员总结后的内部资料,这样既能让新成员打好理论基础,迅速掌握相关知识,又能节省时间。其次是熟悉相关检测工作,在这个部门可以了解工艺关键点的所有物性指标,学习检测方法。第三步进入生产线,实地了解生产过程。
新人在强化对企业科研认知的基础上学习前辈的工作经验,并且融入到自身的科研实验环节中去,很快就能熟悉企业的核心技术,形成“新人一年进入研发部门,三年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业内高速”。
一件黑色T恤,一头短发,黑框眼镜,贺鹏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一位专注学术,平易近人的导师,但他目前是北京同益中特种纤维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
“半个门外汉”打破聚乙烯纤维国际垄断
普通聚乙烯(PE)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塑料聚合物,用来制造绳索、过滤布、包装布。而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其复合产品广泛用于国防军需、安全防护、海洋工程等领域,如轻质防弹装甲板、轻质防弹衣、高强绳缆等。但是在2009年以前,国内高强高模聚
乙烯纤维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基本依赖进口。
2007年,刚刚博士毕业的贺鹏进入了北京同益中特种纤维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这也是他毕业后找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一待就是8年。虽然贺鹏在博士期间攻读的也是化纤行业,但并不属于公司经营业务的化纤品种。那时,他已经29岁,到了立业的年纪,带着妻子来到北京的他无奈重新开始了另一段学习。
同益中是国内一家专业从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下游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09年以前,国内的高强聚乙烯纤维技术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业,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但在单丝细化,强、模提升等方面仍然没有突破瓶颈。
贺鹏说,对于自己这样的“半个门外汉”,要想找到行业的切入点是很困难的,刚进入公司不知道能做什么,自己很着急,一心想着多做点事,不管大小,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找到存在感。但由于对行业的不熟悉,能做的也只有一些如优化产品品质等小事,出于年龄段该有的谨慎和自己希望扎根做事的心态,他没有选择换职业,家庭也让他沉下心来做事。
通过各种小事,他很快熟悉了公司的基本研发情况,一年后,他进入公司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革新高强聚乙烯纤维技术,使纤维更细、更匀、强度更高。纤维越细,强度就越大,纤维的力学性能指标越高,同时生产出的防弹背心、防割手套等下游产品也会更加轻便、柔软。“领导对我的要求就是把纤维做细,越细越好。”
当时,这项技术只有荷兰DSM和美国Honeywell两家公司相对成熟,由于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国内可以借鉴的相关资料几乎没有,怎么将产品做细成为摆在贺鹏面前的首要问题。他沉下心来,理清思路,发现在没有实品和研究的情况下,只能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再总结创新。为了寻找革新的关键点,他查阅外国文献,花了半年的时间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资料开始梳理,阅读了几百篇文献、专利,提出了自己的革新方案。
正是对文献的深入了解,让他对自己提出的方案充满信心。2009年3月,贺鹏带领的团队开始进入革新高强聚乙烯纤维技术的攻关阶段,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单丝更细的第一代高强聚乙烯纤维已经研制成功。接下来的三个月,又做到第二代,就相当于将一层窗户纸给捅破了,由第一代引起的连锁反应,很快使得他所带领的团队将单丝更细高强聚乙烯纤维从第二代做到第五代,现在已经做到全国最细,性能优于美国Honeywell公司,打破了荷兰DSM和美国Honeywell公司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填补了国内不能生产中、高端高强聚乙烯纤维的空白。
“非典型”科研更加注重高效
在这个行业做了八年,贺鹏知道对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最少需要两年的磨炼学习后才能出成果,两年内想要出成果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类似自己用一年的时间做出成绩是很难复制的,但他认为这并不是说做科研不注重效率。他说,企业研发与单纯的科研并不一样,相较而言,企业科研人员更像是一个“非典型”的科研者,企业的盈利性质更加要求科研所具有的高效性。
科学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必须搞清楚,科学研究的部分相关环节是可以同时操作的,同时做好这几件事效率才会高。如果想着做完这件再做下一件,就得一件件往后排,如果把这几件事一起做,如果有一件事没有成功,就可以用另外几件事来验证没成功的事错在哪里,这样横向比较很快就能把握事情的重点。“如果做一项研发需要一年,那么如果失败这一年就浪费了。注重效率,进行多项研究的话,失败了还可以接着做别的事情。”
“虽然我一直在强调高效,但是高效并不代表投机取巧。”对贺鹏来说,在第一代聚乙烯纤维的研制过程中前期心无旁骛的查阅文献、研究资料,为后期的攻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人能够专注地、全面地研读过所有相关文献,也许新一代聚乙烯纤维早就诞生了。
2008年至今,贺鹏先后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1项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荣获国投集团技术特别奖,2014年入选国投集团专家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技术专家库和国家科技专家库。
近五年来,贺鹏带领团队为公司突破了多项行业技术瓶颈,完成了“TM30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产业化工艺技术及装置的设计开发”“防割手套专用EN388Ⅴ级耐割专用纱的工艺技术及产业化设备的研制开发”等7个重大课题。
嫁接前辈经验,打造业内高速
作为研发部的总监,贺鹏管理着公司的两个研究所,目前工作的重心从技术转为管理,培养新人的团队也成了工作的重点。“相较以前,公司对每个人科研工作重点的划分更加细致,如果说我刚来公司科研是从无到有的阶段的话,我现在的工作就是让它从有到优。”贺鹏将研究项目更加细分化,这对团队成员的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年,同益中公司开始做耐割纤维用于警用防割手套制作的研究,相较于普通纤维,耐割纤维的生产难度更大,“生产别的纤维时,无论数据达不达标都可以出来产品;做防割纤维时,数据不达标就根本没有产品出来,有时候连机器都坏掉。”贺鹏说。
耐割纤维从原料上就有变化,还包括实验、生产过程中有上百个参数需要调整,整套工艺都是新的。新员工遇到这种情况基本不知道怎么办,具体调哪个也不好把握,这就需要经验来支撑。
贺鹏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时候原料会将设备堵住,他首先就抛弃原有的设备,在选择新设备的情况下,重新调整工艺,慢慢试验,最终生产出防割手套专用EN388Ⅴ级耐割专用纱。
八年的工作中,贺鹏不断地“回头”,“只有多回头看看,才会发现哪些知识是对新人行之有效的。”他总结了一套自己培养新人的方法,首先,我会安排他们先接触文字工作,不是像我一样研究历史文献,那是情急下的办法,而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技术人员总结后的内部资料,这样既能让新成员打好理论基础,迅速掌握相关知识,又能节省时间。其次是熟悉相关检测工作,在这个部门可以了解工艺关键点的所有物性指标,学习检测方法。第三步进入生产线,实地了解生产过程。
新人在强化对企业科研认知的基础上学习前辈的工作经验,并且融入到自身的科研实验环节中去,很快就能熟悉企业的核心技术,形成“新人一年进入研发部门,三年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业内高速”。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