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蚊液是如何实现驱蚊效果的?
问:驱蚊液是如何实现驱蚊效果的?
答:驱蚊液中有令蚊子无法自拔的香:1-辛烯-3-醇,用它加上二氧化碳,可以用来诱捕蚊子。实际上,人的汗液和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1-辛烯-3-醇。人们也在蘑菇里发现1-辛烯-3-醇,所以它也被称为“蘑菇酒精”。
驱蚊液中最常用的驱蚊成分是避蚊胺(DEET),它对蚊子、扁虱、跳蚤、蜱类等昆虫有效。最近的研究认为,DEET驱蚊的机理是:蚊子讨厌DEET的味道。浓度20%-34%的DEET保护能力约为3-6小时。不过,由于对人体的副作用,香港特区卫生局建议民众购买天然成分的防蚊液,尽量避免购买含DEET成分的防蚊液。
Icaridin也是有效的驱蚊成分,它无色无味,对蚊子、扁虱、跳蚤、恙螨等昆虫有效,被美国疾控中心评为除DEET外最有效的驱蚊剂。它以对皮肤无刺激性作为亮点,用以取代DEET。
PMD(p-Menthane-3,8-diol)源于澳大利亚的一种树的叶子提取的精油,它和驱蚊酯(IR3535 )也是有效的驱蚊成分。
值得一指的是,不少产品以“天然”作为卖点,一般针对婴幼儿的驱蚊液都宣称“无驱蚊酯、无避蚊胺”,主要是各种驱蚊植物的精油。但是“天然”的东西,成分未知,安全便也未知。
文/夜南行 化学专业博士生
问:“望梅止渴”的“梅”和“墙角数枝梅”的“梅”是一种植物吗?
答:是的,只不过后者写花,前者写果实。梅花在中国文化里一向很有地位。尤其白梅花,在宋朝之后几乎完全成为文人清癯傲骨的象征。
梅花初春开花,初夏结果。梅果即以酸味剧烈而闻名,故而很少直接食用,多半加工成梅子酒、果脯蜜饯,以及腌渍为梅子酱。话梅与酸梅汤,都是由梅花果实而来——当然,后来也有用杏子、杨梅等水果为替代的。
为什么不是杨梅?因为杨梅跟梅花相比,在中国文化史上几乎完全没有地位可言。文人们只是吃了觉得味道好,于是写两句诗赞赏一下,最多拿它来与荔枝PK一番。可是荔枝有杨贵妃撑腰,杨梅只好稍微甘拜下风。
但最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梅”从来都是指梅花——从唐朝时流行的梅花妆,到黄梅雨(“梅子黄时雨”),无一例外。梅花的果实可称为青梅、酸梅,但杨梅从未曾有过“梅”字的简称。
梅花和杨梅都是南方植物。但比起梅花,杨梅更加不耐寒。自古盛产杨梅之地在浙江、福建以及两广一带,但梅树可安全生长的苏北地区,杨梅多半要撑不住。且杨梅喜润郁多雨的天气,能见到杨梅满树挂果,那恐怕不是找不到水的地方。所以从地域分布而言,也是梅树更为可信。
文/蔓玫 植物文化读本《草木集》作者
问:有人在背后看你时,真的会感觉到吗?
答:真的能,这种能力存在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警觉机制。这是最原始的能力,对任何潜在的危机做准备。二是做好与其他人交谈、沟通的准备。
关于这种“第六感”有一个比较有合理也很保守的解释是,你的感官真实感觉到了环境里的微小变化,只是你没有注意到罢了。譬如说你在周边视觉里看到了,但是你没有直接注意到,但大脑注意到了; 你可能听到了很轻的声音,但是你没有意识到;你可能闻到了微微的气味,或者感到身边物体的震感,大脑便觉察到了这些微微的变化。
大脑可比“你”聪明多了,否则为啥你能从一些微小的动作表情感觉到很强烈的情感?大脑只是不想因为这些细微变化让你草木皆兵罢了。■
文/赵思家 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