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游戏“蓝鲸”出没,为何受害者多为女孩?
文/记者 李鹏 编辑 刘昭
每天凌晨4点20分要醒来,看各种血腥绝望的视频,听来自地狱一样黑暗的音乐,夹杂着各种惨叫和哭泣……
2017年上半年,这款叫做“蓝鲸”的死亡游戏在中国社交网络中显现身影,一些人甚至加入其中开启了自己的“冒险”之旅。
这是一款来自俄罗斯的死亡游戏,其通过社交群,利用青少年追求刺激的心理,诱导叛逆、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在50天内完成各种各样的自残任务,挑战自己的极限,最终诱导青少年参与者自杀。
一款网络游戏会诱导人自杀?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款游戏就是这么邪恶。
▲ 游戏玩家在自 己身体上刺出的鲸 鱼图案(图片来自网络)
“蓝鲸”疑似诱导100多名青少年自杀
“蓝鲸”网络游戏最早于2013年就开始在俄罗斯的网络空间出现,其由22岁的俄罗斯人菲利普·布迪金(Philipp Budeikin)创建。他曾经是一名心理学系学生,因为在学校期间行为不检被驱逐出大学。但是没有人料到,他还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发出了诱导人自杀的“蓝鲸”游戏。
菲利普·布迪金的恶行被引起关注是在2016年。当年的2月27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两名少女从14层的高楼跳下,结束了她们年仅15岁的生命。俄罗斯警方在经过调查后,发现两名少女的死亡并不是单纯的跳楼自杀这么简单,她们受到了“蓝鲸”游戏的直接误导。
在深入的调查中,局面越来越可怕。俄罗斯警方怀疑二人的死亡和2016年开始、接近130名青少年连续自杀死亡的事件有着极深的关联。这些死亡者中,80起自杀现场都有视频记录,并且全部被上传到了东欧最大的交友社区网站Vkontakte上。 经过抽丝剥茧的调查,警方终于确认他们与数年前就出现在俄语网络上的“蓝鲸”游戏有关。
警方的调查显示,在2013-2016年期间,菲利普·布迪金曾在网络组建了8个小组来引导青少年自杀。
▲5月9日20时10分,共青团中央发布一条微博,宣布启动“捕鲸计划”
主犯被捕,但邪恶仍在继续
菲利普·布迪金眼神阴冷,具有充分的反社会人格特征,对于死者没有丝毫同情心。2016年末被捕后,他表示他的目的是“清理”社会,是在向被认为没有价值的人推销自杀。
不过他并没有承认130名青少年的死亡都与他有关,他说一共就17个,另外还有28个准备去死。不管“蓝鲸”游戏直接导致死亡的人究竟有多少,菲利普·布迪金都显现出了足够的邪恶。
他的做法是通过“蓝鲸”游戏对参与者造成精神折磨,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和情绪问题,控制不住地想要自残,或者走向自杀之路。遗憾的是,玩“蓝鲸”游戏的人在开始并没有认清他这种邪恶的面目。
尤为严重的是,“蓝鲸”并没有随着菲利普·布迪金的被捕而没落,目前这个游戏已经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并受到众多青少年的纷纷“仿效”。阿根廷、智利、巴西等地都有未成年人因参加“蓝鲸”游戏后自残甚至死亡。为此,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都采取了严控措施,或向家长发出了警示。
利用共情心理效应和轻度催眠术实施洗脑
调查显示,玩“蓝鲸”游戏的主要群体是10多岁的青少年,其中以14岁左右的青少年为主。让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何有这么多青少年会循着这个游戏进行到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表示,这与10多岁青少年的群体心理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对青少年而言,十几岁是一个心智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在另一个方面,也是最容易出现叛逆思想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很多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主见,但由于思想意识还不成熟,也容易被人误导。
“大脑额叶是与智力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对人的思维活动与行为表现有十分突出的作用。从大脑科学的角度而言,我们人类的大脑额叶要到25周岁左右才发育成熟,在此之前的青少年因为额叶的相关脑结构发育不完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洞察力、情绪管理能力等都不够,更容易受到共情心理效应的影响。”尹文刚说。
共情心理效应也叫同感心理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一般被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在这种治疗中,治疗者可以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并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掌握好共情心理效应一般就会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不幸的是,在“蓝鲸”游戏中,共情心理效应却被邪恶的菲利普·布迪金利用了,拥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他将其作为了击溃参与者心理的利器。
尹文刚另外告诉记者,像“蓝鲸”游戏的参与者,有时在执行一些指令时,实际上已经处于精神上的轻度催眠(轻微催眠)状态。在心理学中,这种轻度催眠状态的人意识清醒,潜意识部分开放,但身份意识模糊,心理防卫降低,容易被控制。尹文刚及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均表示,在“蓝鲸”游戏中,菲利普·布迪金肯定实施了轻度催眠术。
易被暗示的人格特质容易陷入“蓝鲸”游戏
玩“蓝鲸”游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陷入歧途。一些玩家接触过后觉得玩法过于荒诞,在游戏的初期就停下来退出了,但是有的就彻底沉沦到其中了。
菲利普·布迪金后来在供述中说,他的办法就是寻找最容易被他操纵、心理防线最容易被突破的孩子。这些被他盯上的孩子,会被拉进一个更小的团体之中。在他们看来,能够进入更小的团体中,应该是一种荣耀,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险境。
在现实中,不少青少年总是很喜欢新奇的事物,稀奇古怪的事情总想去尝试一下。但是像“蓝鲸”这样的游戏,沈政表示,具有容易被暗示人格特质的人,是根本就不能进行尝试的。因为在尝试的过程中,他们非常容易受到诱导,最终被洗脑,一步步滑入危险的境地。
容易被暗示人格特质目前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视,沈政说,这种特质的人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常常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种暗示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外界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个体的内心,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一种心理倾向,从而转化为心理能量支配个人的行为或心理。
因此,沈政建议,对家长而言,平时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人格特质。“判断的方式往往也很简单,比如一个孩子脸上有一个痘痘或者疤什么的,如果有人说她这样不好看,孩子立马就感到痛苦和悲伤,总是想着要把脸上的东西弄掉,有时甚至用手去扣,并且一直为这样的问题而纠结不已,这样的孩子就具有容易被暗示的特点,要是接触‘蓝鲸’这样的游戏,就容易沉迷其中。另外对于性格内向的人,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动向和一些日常行为。”
同时,易被暗示的人格特质在女性群体中更为普遍,这也是“蓝鲸”游戏中受害者主要为女孩子的重要原因。
消灭“蓝鲸”邪恶作用的土壤
沈政表示,对“蓝鲸”这类对青少年存在严重误导、威胁他们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最为关键的是要消灭其存在的土壤。
最近一段时间,在了解到“蓝鲸”游戏已经活跃于我国的网络空间以后,为了防患于未然,阻止该游戏在国内的蔓延甚至发生悲剧,腾讯、百度、新浪等一些互联网公司都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比如腾讯的安全团队在5月6日就开始以“蓝鲸”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关键词对QQ群进行了彻底排查,对有12个疑似相关的QQ群进行了处理。目前,典型的关键词包括“蓝鲸”游戏、“蓝鲸”死亡游戏、“蓝鲸”挑战、“4点20叫醒我”等。记者发现,最近百度和新浪微博也对“蓝鲸”的相关关键词和游戏进行了过滤。
但尤为值得警惕的是,目前俄罗斯警方认为,“蓝鲸”游戏的操控者除了菲利普·布迪金以外,应该还有其他核心人物。当前警方正在努力搜捕更多与此有关的嫌犯,这种局面也值得我国高度重视,不能小看“蓝鲸”的危害。
尹文刚说,如果没有了误导的土壤,青少年被误导自残、自杀的概率就会大幅降低。但是他也表示,当前我们的视野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蓝鲸”上,凡是具有类似误导作用的游戏、视频以及书籍等都应该摒弃。■